一、計畫宗旨與目的: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策劃的「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於2011年首度舉辦,旨在培養台灣與港澳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士生和年輕學者前往中國大陸作田野調查的興趣與習慣,並希望透過實際的田野考察和地方視角,對文獻有深刻而新鮮的體認與解讀。本研習營除了提供豐富的講授課程與考察活動外,創造交流平台更屬要點,希望兩岸優秀青年學者與研究生,能共聚一堂,激烈對話,密切交流。日後成為可以相互切磋,共同成長,長久交往的學術夥伴。
長江中游,史前時代即有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商代盤龍城遺址及戰國時之曾侯乙墓,更具體顯示了青銅時代的輝煌文明;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雲夢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簡也為上古史研究翻開新頁;先秦時期楚文化的豐富多姿,且別具一格,早為學者所驚艷。秦代以降,漢水與長江相交的荊襄地帶,已成南北交界、交通乃至交鋒的重要樞紐,是歷史演變的重要場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介面,今日武漢地區特殊的地理情勢,造就其別具意義的歷史文化,因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文史研究者不容跳過的一個重要區塊。荊襄地區是重要的歷史樞紐,許多重要的歷史轉折由此肇端,展開新頁,荊楚文化有別於中原文化,獨具特色,其精采豐富實可頡頏主流,由此切入以探測中國文化,更可觀見主題變奏之奇趣。
延續前六屆研習營的基本設想,我們一方面強調文獻閱讀和田野考察的結合,一方面也希望匯通文學、藝術與史學,以宏觀的視野,貫通古今,在社會史的堅實基礎上,多面向地觀照中國區域文化,深刻解讀其豐富意涵。本屆研習營主題為:「荊楚文化」,擬於2017年8月12日至8月23日假武漢舉行,田野考察範圍將延伸及於襄陽、武當山、隨州、湖北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公園等地。預計招收台灣、大陸、港澳、亞太及留學海外的文史科系或相關領域之博士生,以及近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年輕學者45人。
二、計畫主持人:黃進興、王明珂、王鴻泰、李孝悌、劉安志
三、主辦單位: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共同主辦單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承辦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四、活動日期:2017年8月12日(週六)至23日(週三)
五、活動地點:武漢
六、學員資格與招生人數:
(一)學員資格:臺灣、大陸、港澳、亞太及留學海外的文史科系或相關領域之博士生,以及近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年輕學者。
(二)招生人數:臺灣正取20名,大陸正取20名,港澳及亞太正取5名,備取若干名,依序遞補。
七、研習費用:
(一)研習期間於當地之研習考察、食宿交通費用由主辦及承辦單位負擔。
(二)另補助學員往返武漢之交通費用。
臺灣學員
| 補助臺北往返武漢之經濟艙機票費用,補助上限為新臺幣15,000元。海外學員亦以此原則辦理,補助上限為新臺幣20,000元。
|
大陸學員
| 補助所在地往返武漢之火車硬座及硬臥、高鐵二等座等交通費用,補助上限為人民幣1,200元。海外學員之經濟艙機票費用補助上限為人民幣3,800元。
|
港澳、亞太學員
| 1.港澳學員補助所在地往返武漢之交通費用(火車硬座及硬臥、高鐵二等座、經濟艙機票等),補助上限為人民幣3,000元。
2.亞太學員補助所在地往返武漢之經濟艙機票等交通費用,補助上限為人民幣3,400元。
|
(三)研習期間學員必須全勤出席,並須在2017年9月15日前繳交研習心得報告後方予補助。中途離營或未繳交研習心得報告者,將取消其補助。
(四)研習活動結束後,學員須在2017年9月15日前檢附交通費用相關單據正本,掛號郵寄至核銷單位,於補助額度內核實支給。核銷單位保有補助之最終決定權。
(五)學員自行負擔項目:辦理證照費用、私人行程、個人消費等費用。
八、報名須知
(一)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17年5月19日止
(二)報名方式:
(1)請至活動網站下載報名表,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
(2)報名信件標題格式為:「報名者姓名+報名武漢營」,例:王大倫報名武漢營。
(3)報名單位及電子信箱:
臺灣 cscamp@asihp.net
大陸 jingchuwenhua2017@126.com
港澳、亞太 cigrace@cityu.edu.hk
(4)報名時須繳附下列5種資料,並以附件方式放在同一封電郵中寄至報名單位電子信箱,作為甄選之參考。資料不齊者恕不受理。
1
| 報名表
| 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本報名表請繳交word檔。請至活動網站下載(見「十、活動網站與聯絡資訊」)。
|
2
| 履歷自傳
| 約500~1,000字(word檔),包括個人簡介、學習背景、研究領域、著作目錄及個人照片(或大頭照)圖檔。
|
3
| 代表作
| 近五年代表文章一篇,發表論文、會議論文或學期報告皆可,三萬字內為宜(pdf檔)。
|
4
| 依「報名身份別」繳附身份證明
| 學生證、博士學位證書、在職證明(如博士後所屬機構證明、教師在職證明等)之圖檔(掃描或拍照皆可)。
|
5
| 個人資料運用告知事項
(見報名表第3頁)
| 個資告知事項閱畢後,務請於最後親筆簽名,再將整份內容(1~3頁,含親筆簽名)掃描或拍照成圖檔格式E-mail傳回。
|
(三)錄取名單公布日期:預計2017年6月12日,錄取名單詳見活動網站之最新消息,並以電郵通知錄取學員。
(四)無法全程參加者請勿報名。錄取者因故無法參加本研習活動,請於 2017年6月22日前通知主辦單位,俾便安排備取者遞補。
(五)學員須於2017年9月15日前繳交研習心得報告一篇(1,000~2,000字,word檔),並於活動網站公開,以供觀摩交流。
九、課程內容(暫訂)
日期
| 上午
| 下午
| 晚上
|
第一天
8/12(六)
|
| 14:00—18:00報到、入住
| 19:00—21:00
迎新晚會、認識學者、導師、學員自我介紹
|
第二天
8/13(日)
| 09:00—09:40開幕式
09:45—09:55合影
10:00—11:30第一講
11:30—11:45茶敘
11:45—12:35提問
12:40—13:40午餐
| 14:30—16:00第二講
16:00—16:30茶敘
16:30—17:20提問
17:30—18:30晚餐
| 19:00—20:20
分組討論
20:30—22:00
綜合討論
|
第三天
8/14(一)
| 09:00—10:30第三講
10:30—11:00茶敘
11:00—11:50提問
12:00—13:00午餐
| 14:00—15:30第四講
15:30—16:00茶敘
16:00—16:50提問
17:00—18:00晚餐
| 19:00—20:20
分組討論
20:30—22:00
綜合討論
|
第四天
8/15(二)
| 田野①鐘祥(外宿)
08:00—08:30集合、出發
08:30—12:00鐘祥
12:00—13:30午餐
| 13:30—18:00鐘祥
18:00—19:00晚餐
| 19:00入住鐘祥酒店
19:30—20:20
分組討論
20:30—21:30
綜合討論
|
第五天
8/16(三)
| 田野①襄陽(外宿)
08:00—08:30集合、出發
08:30—12:00襄陽
12:00—13:30午餐
| 13:30—18:00襄陽
18:00—19:00晚餐
| 19:00入住襄陽酒店
19:30—20:20
分組討論
20:30—21:30
綜合討論
|
第六天
8/17(四)
| 田野②武當山(外宿)
08:00—08:30集合、出發
08:30—12:00武當山
12:00—13:30午餐
| 13:30—18:00武當山
18:00—19:00晚餐
| 19:00入住武當山酒店
19:30—20:20
分組討論
20:30—21:30
綜合討論
|
第七天
8/18(五)
| 田野②隨州
08:00—08:30集合、出發
08:30—12:00隨州
12:00—13:30午餐
| 13:30—17:00隨州
17:00—18:00晚餐
18:00—19:30返回武漢大學
| 20:00—20:45
分組討論
20:45—21:30
綜合討論
|
第八天
8/19(六)
| 09:00—10:30第五講
10:30—11:00茶敘
11:00—11:50提問
12:00—13:00午餐
| 14:00—15:30第六講
15:30—16:00茶敘
16:00—16:50提問
17:00—18:00晚餐
| 19:00—20:20
分組討論
20:30—21:30
綜合討論
|
第九天
8/20(日)
| 09:00—10:30第七講
10:30—11:00茶敘
11:00—11:50提問
12:00—13:00午餐
| 14:00—15:30第八講
15:30—16:00茶敘
16:00—16:50提問
17:00—18:00晚餐
| 19:00—20:20
分組討論
20:30—21:30
綜合討論
|
第十天
8/21(一)
| 09:00—10:30第九講
10:30—11:00茶敘
11:00—11:50提問
12:00—13:00午餐
| 14:00—15:30第十講
15:30—16:00茶敘
16:00—16:50提問
17:00—18:00晚餐
| 19:00—20:20
分組討論
20:30—21:30
綜合討論
|
第十一天
8/22(二)
| 田野③武漢近郊
08:00—08:30集合、出發
08:30—12:00湖北省博物館、盤龍城遺址公園(備選)
12:00—13:00午餐
| 13:00—14:00返回武漢大學
14:30—17:30學員心得報告
17:30—18:00總結
18:00—18:30閉幕
| 19:00—21:00
歡送晚會
|
第十二天
8/23(三)
| 退房,解散,賦歸
|
|
|
【師資陣容】
(一)講座教師(依姓氏筆劃排序)
| 姓名
| 工作單位及職稱
|
1
| 王汎森
| 臺灣中研院院士、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2
| 王明珂
| 臺灣中研院院士、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
3
| 余西云
|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
4
| 李豐楙
| 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
5
| 胡曉真
| 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
6
| 陳偉
|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
7
| 黃進興
| 臺灣中研院院士、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
臺灣中研院副院長
|
8
| 楊國安
|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
9
| 鄧淑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退休
|
10
| 鄭振滿
| 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
(二)田野導師(依姓氏筆劃排序)
| 姓名
| 工作單位及職稱
|
1
| 李丹婕
|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
|
2
| 李仁淵
| 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
3
| 胡簫白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
4
| 徐斌
|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
5
| 張侃
|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
十、活動網站與聯絡資訊:
(一)報名表下載、最新課程內容與訊息公告詳見活動網站:
臺灣、港澳、亞太:2017年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7/index.htm
大陸: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網頁(「專題網站」欄)
http://www.history.whu.edu.cn/about.asp?type=207
(二)聯絡資訊:
臺灣羅麗芳女士
電話:+886-2-2782 9555分機351
電郵:cscamp@asihp.net
大陸屈路明女士
電話:+86-27-6875 3811
電郵:jingchuwenhua2017@126.com
港澳、亞太譚嘉寶女士
電話:+852-3442 9887
電郵:cigrace@cityu.edu.hk
(三)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及最終錄取學員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並於活動網站公告。
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荊楚文化」招生簡章.pdf
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 ──「荊楚文化」報名表(大陸).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