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5月6日—7日
地点:滨江宾馆(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爱国路216号)
主办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5月6日(星期六) | 地点 |
|
9:00—10:00 | 开幕式 主持人:徐求真(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 发言人: 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教授致欢迎辞 谷老生前同事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教授发言 学者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发言 谷老家属代表:谷沛民先生发言 | 11号楼第6会议室 |
|
10:00—10:20 | 与会学者合影 |
|
|
10:20—12:00 | 大会发言(每人不超过20分钟) 主持人:刘志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发言人: 1、黄今言(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谷霁光先生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术成就 2、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3、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谷霁光教授的学术经历与学术个性 4、邵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教授):谈谷霁光先生的治学特点——兼忆先生对我的教育 5、邱澎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由“数目字管理”到“市场演化”:比较视野下的明清市场演化史 | 11号楼第6会议室 |
|
12:00 | 午餐 |
|
|
13:30—15:30 | 谷霁光先生学术思想与生平追思会 | 4号楼第二会议室 |
|
会议学术讨论 |
|
第一场 |
|
时间 | 组次 | 主持人 | 发言人 | 论文题目 | 评议人 |
|
14:00——15:30
| 军事组(1) (4号楼第三会议室) | 曹家齐 | 任兆杰 | 中晚唐使职与地方长官权力冲突与化解 | 黄文保 吴启琳 |
|
何先成 | 唐代神策军组织结构再探讨 |
|
吴石坚 | 论吴起军事思想与儒家政治 |
|
关棨匀 | 中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弩手 |
|
刘啸虎 | 《周王府队正李元昭墓志》考释 |
|
周 松 | 明洪武朝早期的甘肃“番卫”置废考 |
|
孙志敏 | 秦汉刑徒兵制与谪戍制考辨 |
|
张保见 |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管窥 |
|
张冠凯 | 玄宗朝节度使身份的转变及原因 |
|
张帆 | 论汉代军队司法官 |
|
张明 | 宋代边防立法考述——以军法为中心 |
|
张 熊 | 蜀兵脆弱说与唐代剑南军队构成的变化 |
|
14:00——15:30
| 经济组(1) (地点:4号楼第四会议室) | 饶伟新 | 刘永华 | 明代军役分配的空间格局——来自方志的证据 |
|
|
余永和 彭志军 |
|
刘云 | 宋代财产检校制度与地方社会 |
|
吴强 | 邹秉文的中国农业发展方略评述 |
|
吴方浪 | 汉代社会消费变迁探析——以丝织品价格波动为考察中心 |
|
易凤林 | “传统中沉沦”:江西农村借贷方式之考察 |
|
李昕升 | 清代番薯在江西的引种和推广 |
|
束江涛 | 岳麓秦简和张家山汉简所见“租误券”研究 |
|
杨换宇 | 国民政府时期总税务司斡旋东北海关事件述论 |
|
杨茜 | 从村落到市镇——明代江南地方社会“主姓创市”现象再探讨 |
|
江智猛
| 挖掘月港文化资源,融入海丝建设大局 |
|
15:30——15:50茶歇 |
|
第二场 |
|
15:50——17:30
| 谷霁光先生学术与思想组(4号楼第二会议室) | 廖艳彬
| 温乐平 | “八小时以外奋斗终身”:谷霁光先生的治学精神 | 易凤林 马建强 |
|
王维佳 | 谷霁光和史学研究会同仁的学术交往 |
|
肖华忠 | 谷霁光主要著作的学术观点 |
|
余永和 | 雷海宗与谷霁光先生治学历程琐记 |
|
杨扬 | 谷霁光《中国历史文选(初稿)》研究 |
|
15:50——17:30
| 军事组(2)4号楼第三会议室 | 刘正刚 | 徐日辉 | 垓下会战中项羽“四隤山”突围的战术考察 | 习罡华 陈新立 |
|
徐锦博 | 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先秦军礼思想的变化 |
|
朱德军 | 中唐关中防秋诸军驻防考 |
|
朱悦梅 | 唐代吐蕃用兵西域的军事地理研究 |
|
李宗俊 | 敦煌文书《张议潮变文》反映的沙州归义军与吐谷浑、回鹘之间的战争与关系 |
|
李炳泉 | 东汉将兵长史考略 |
|
王军营 | 见微而知着:宋代禁军“班直”的名称 |
|
王凤翔 | 唐宋兵学变革刍议 |
|
王明江 | 试论牙木兰投降与明代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演变 |
|
王涛 |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与社会变动 |
|
胡勇军 | 水乡、山地与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盗匪的活动空间研究 |
|
胡嘉麟 | 试论西周时期的军制与车制 |
|
洪均 | 湘军以理学治军析论 |
|
15:50——17:30
| 社会史组(1)(4号楼第四会议室) | 刘永华 | 饶伟新 | 清代漕运组织与军户家族——以江西赣州卫“谢陈廖船”为例 | 杨恩玉 苏永明 |
|
温春来 | 清代矿业中的“子厂” |
|
刁培俊 | 欧阳脩的官僚本相与宋仁宗朝“公议”的转移 |
|
王征 | 明代在国家经济治理领域的经验教训探析 |
|
罗恰 | 试论《平海心筹》所见林福祥的海防思想 |
|
董春林 | 制度性赐予:宋代内藏库的军赏支出 |
|
邱永志 | 战争、市场与国家:正统景泰之际通货体制及流通的变迁 |
|
曾龙生 | 明代正一道张天师家族道士考论 |
|
陈新立 | 清代川江航路治理探析 |
|
黄忠鑫 | 从神庙到会馆:清代商帮祭祀场所的演变 |
|
5月7日(星期日) |
|
第三场 |
|
8:30——9:40 | 社会史组(2)(4号楼第二会议室) | 刁培俊 | 习罡华 | 曹洞宗名发微 | 黄忠鑫余清良 |
|
纪浩鹏 | 合乎新规还是依循旧约:苏州日租界开设茧行之争(1924-1925) |
|
刘正刚 | 鸦片战争前后广州高第街许地研究 |
|
张剑 | 中古吴兴沈氏宗人政治抉择相异探微 |
|
陈金凤 | 道教与北魏正统化运动 |
|
张芳霖 | 危机与应对:以江西运送配置难民总站为中心 |
|
彭志军 | 人情与法理:兼论民国时期民众的法律意识——关于1930年苏州救火汽车伤人事件的考察 |
|
李平亮 | 清至民国时期江西的义图制 |
|
杨恩玉 | 南朝“士庶天隔”考论 |
|
熊鸣琴 | 派系之争与金初行台尚书省的设置 |
|
曹家齐 | 苏轼进士科名次甲第考释 |
|
8:30——9:40 | 军事组(3)(4号楼第三会议室) | 廖声丰 | 蓝武 | 土兵制度视角下壮族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 | 王军营王涛 |
|
邹赜韬 |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学的定义、叙述及前景 |
|
郑宁 | 晚明卫所与州县关系探研——以泗州卫月粮为线索 |
|
郭硕 | “略地”与“攻城”:北魏南征的战术选择与军事变迁 |
|
陈乐保 | 唐代剑南道羌、蛮子弟考——兼谈唐代南北蕃兵制度的异同 |
|
顾宏义 | 宋辽高梁河之战考辨 |
|
高旭 | 秦汉军事思想史上的历史瑰宝——论《淮南子》战争观之“民本”意蕴及启示 |
|
魏晓锴 | 清政府“保藩”策略研究 |
|
黄文保 | 从镇守“新疆”到分防“苗疆”——清前期贵州大定镇的变迁 |
|
陈永跃 | 吴国疆域辨 |
|
徐锦博 | 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先秦军礼思想的变化 |
|
胡耀飞 | 唐末中央镇压黄巢行营制度考 |
|
8:30——9:40 | 经济组(2)(4号楼第四会议室) | 黄国信 | 黄志繁 | 新发现的契约文书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 杨换宇曾龙生 |
|
夏方胜 | 环境·资源·经济: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研究 |
|
张兢兢 | 陈寅恪与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 |
|
余清良 | 明代商税的制度内容 |
|
高一伟 | 明嘉靖余盐纳银解部研究——以两淮盐区为中心 |
|
王丁 | 战国时期的自然状态观与王权主义 |
|
苏永明 | 清末民初东北商人的办学活动及其影响 |
|
陈岭 | 何处是桃源:咸同之际江南士民的逃难与日常 |
|
刘杰 | 民国时期政府内债管理制度的变迁(1914-1937年) |
|
曹瑞冬 | 从《吴宓日记》看吴宓的道德意志与儒教精神 |
|
9:40—10:00 |
茶歇 |
|
|
10:00—11:00 | 大会发言(每人20分钟) | 11号楼第六会议室 |
|
主持人: 张芳霖(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 发言人: 1、赵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兵制史:谷霁光的社会经济史治学之路 2、梁洪生(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江西日报》所载谷霁光先生1950-1960年代的社会活动与治学资料辑录 3、张伟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内容待定 |
|
11:00——12:00 | 闭幕式 主持人: 黄细嘉(南昌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发言人: 军事组小结 经济组小结 社会组小结 黄志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作大会说明 | 11号楼第六会议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