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新史学——《新史学》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赞助单位:江苏金茂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17年9月23—24日(周六、周日)
地点: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
9月23日
开幕式
时间: 09:00—09:30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1F紫金厅
主持人: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教授
议程:
1、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致辞
2、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教授致辞
3、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致辞
4、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致辞
论坛1:古今思想如何对话
主持人:包伟民
评论人:李猛
时间:10:10-12:00
地点:1F紫金厅
罗志田:文化表述的意义与解释系统的转换——梁漱溟对东方失语的认识
杨念群:论“大一统”观的近代形态
吴飞:《礼运》首章中的历史哲学
章永乐:作为全球秩序思考者的康有为
钟焓:君权总是选择特定语言来发声——对“共时性君权”理论的反思与批评
沈卫荣:语文学、东方主义和“未来语文学”(供讨论)
论坛2:多元交汇的现代
主持人:胡传胜
评论人:李金铮
时间:10:10-12:00
地点:2F思学厅
许纪霖:世代、阶级和惯习:知识分子研究的新路径
闾小波:文本、语境、思想:抗战时期毛泽东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想之辨析
张凤阳:作为话语事件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应星: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定位、议题与方法
瞿骏:从“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再识近代中国
论坛3:史家、史识与史学
主持人:朱剑
评论人:胡成
时间:14:00-15:50
地点:2F洁行厅
马敏:史识、通识与史德——略论章开沅先生史观中的三要素
仲伟民: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以清华学人为中心的考察
杨奎松:如何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问题”——以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引发的“改写历史”风波为中心
吴义雄: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冲突与调适——通事阿耀案及相关问题
马俊亚:政治宣示与权威构建:历史阐释的边界
彭刚:事实与解释:历史知识的限度(供讨论)
论坛4:文本中的历史
主持人:王笛
评论人:刘永华
时间:14:00-15:50
地点:2F思学厅
常建华:清朝刑科题本与新史学
孙江:文本中的秘密——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叙事
曹新宇:预言书与新史学:20世纪以来民间文书的征集与研究
李恭忠:结义:近代中国的“社会”构想
胡恒:清代的乡官论与制度选择——以官方讨论为主的考察
论坛5: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
主持人:刘志伟
评论人:王振忠
时间:16:10-18:00
地点:2F洁行厅
郑振满: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史研究:历史人类学的视野
王笛:社会学与1940年代的秘密社会调查——以沈宝媛的《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为例
刘永华:明清时期人际网络研究的方法与史料——以徽州排日账的解读为中心
谢湜:在山海之间走读华南——继续探寻地域历史的结构和过程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供讨论)
论坛6:古代史的新视野
主持人:常建华
评论人:仲伟民
时间:16:10-18:00
地点:2F思学厅
包伟民:近四十年辽宋金夏史研究学术回顾
侯旭东:什么是日常统治史
陆扬:政治史作为一种方法
孙英刚:中古政治史上的月光童子
仇鹿鸣:失焦:历史分期论争与中文世界的士族研究
9月24日
论坛7:重审中国的近代
主持人:郭常英
评论人:李帆
时间:8:30-10:20
地点:2F洁行厅
杨天宏:北洋时期问卷调查中的“军阀”形象
朱英:近代商会史研究的缘起、发展及其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黄兴涛: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
朱浒:论晚清史研究的“深翻”
李玉:中国近代政体的演进:从“股份有限”到“无限公司”
论坛8:历史与叙事
主持人:行龙
评论人:吴重庆
时间:8:30-10:20
地点:2F思学厅
刘后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新历史叙事的方法论特征——以隋唐五代史研究为例
余新忠:在对生命的关注中彰显历史的意义——当今中国医疗史研究的新思考
沈巍:时空、身份与记忆:以《大楚报》“文化汉奸”案为中心的叙事
张生: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王楠:史家·历史·叙事——高兴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
章清:晚清“无国”与“无史”论所催生的“新史学”(供讨论)
论坛9:革命史研究的转向
主持人:朱英
评论人:朱浒
时间:10:40-12:30
地点:2F洁行厅
行龙: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
王奇生:阎锡山与中共(1935-1945)
李金铮:释“新革命史”
吴重庆:中国革命中的阶级分析、底层收益与社会再造——基于对毛泽东中央苏区农村调查报告的分析
李里峰: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
论坛10:转折时代的思想与学术
主持人:陈恒
评论人:侯旭东
时间:10:40-12:30
地点:2F思学厅
李帆: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
李雪涛:知识迁移中的中国留学史研究
张仲民:“二十世纪中国之怪现状”——支恒荣与浙江优拔考
张循:今典、古典与清学本相——评於梅舫的《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
武黎嵩:华化何以渐被:近代中国文化自信建构的困境——从柳诒徵晚年家书谈起
黄东兰:东洋史中的“东洋”概念——以中日两国东洋史教科书为素材(供讨论)
论坛11:我者与他者
主持人:杨天宏
评论人:吴飞
时间:14:00-15:50
地点:1F紫金厅
胡成:“全球史”视野之下的中国史研究
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
陈恒:世界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概念
李猛:西学与我们的“西方”
侯深:错综的轨迹——在自然中重写城市史
韩东育:从“请封”到“自封”——对日本“自中心化”过程的立体观察(供讨论)
论坛12:何为明清时代
主持人:郑振满
评论人:吴义雄
时间:14:00-15:50
地点:2F思学厅
李伯重:反思“新经济史”:回顾、分析与展望
刘志伟:王朝贡赋体系与经济史
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以《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为例
夏维中:是煮鹤焚琴还是撒手悬崖——吴洪裕火殉《富春山居图》事件漫谈
胡英泽:历史时期地权分配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以《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为中心
圆桌会议及闭幕演讲
时间:9月24日 16:10—18:20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1F紫金厅
主持人:黄兴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引言人:李伯重教授(北京大学)
张凤阳教授(南京大学)
应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
闭幕演讲:王汎森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
演讲题目:重访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