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溫海波
籍貫:江西信豐
電子郵箱:wenhaibo.2008@163.com
教育經歷:
2013年9月—至今,(直博)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中國史(歷史人類學)
2010年9月—2013年6月,廈門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專門史
2006年9月—2010年7月,贛南師範大學(原贛南師範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人文教育(歷史學方向);双學位:商學院(經濟學學士)
學術成果:
1、《明代識字兵初探》,《史學月刊》2017年第1期。(1.8萬字,獨著,CSSCI)
2、《簽押為證:明清時期畫押的源流、類型、文書形態與法律效力》,《文史》2017年第1期。(2萬字,與導師劉永華教授合作,CSSCI)
3、《評李榭熙< 聖經與槍炮>:基督教與潮州社會》(Joseph Tse-Hei Lee,The Bible and the Gun: Christianity in South China, 1860—1900, Routledge, 2003),《全球史評論》第八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40—346頁。(0.5萬字,獨著,CSSCI集刊)
4、《“道南理窟”與崖居“遺影”》,《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研究》第5輯《武夷山崖上聚落》,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第189—195頁。(獨著)
5、《民間文獻能給歷史學帶來怎樣的視野》,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6年11月30日。(獨著)
學術活動:
1、“田野與文獻”兩岸高校閩南文化研習營,福建廈門,2011年8月3—9日,主辦方: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
2、“明清契約文書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安徽黃山,2013年11月23—25日。主辦方:上海交通大學地方文獻研究中、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西華師範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課題組。
3、“中國夢·民族魂”魯迅精神傳播學術研討會,福建廈門,2014年11月24—25日。主辦方:廈門大學中文系、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
4、第七屆民間歷史文獻論壇,福建廈門,2015年11月21—22日。主辦方:廈門大學歷史系、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5、第32屆歷史人類學研討班,廣州,2016年11月19—20日。主辦方: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6、第八屆民間歷史文獻論壇,福建廈門,2016年11月25—27日。主辦方:廈門大學歷史系、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從事科研活動:
1、廈門大學研究生田野調查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文字下鄉與日常生活——明清以降民間識字讀物雜字研究。編號:2014GF008
2、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江流域民間文獻研究中心校外項目,項目名稱:西江流域蒙學讀物整理與研究。編號:WXXF011
(參與)
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畲族契約文書與日常生活研究。負責人:朱忠飛,編號:14MZ045
自我介紹:
本人對以下幾個课题較為關注,期待與學界同好交流。
1、文字下鄉與民眾讀寫。從各類民間文獻(帳簿、契約、歌冊、科儀書、日用類書等),結合歷史人類學、書籍史、閱讀史和語言學計量方法,討論明清時代的“文字下鄉”與民眾識字問題。這是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議題,也是討論明清社會文化史的重要參照系和出發點。
2、識字教育或識字率研究。這是一個主題極端複雜,卻是廣受關注的跨學科議題。
3、文書製作與信息溝通審視政治史。從文書製作、信息溝通和識字讀寫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史上政務運作中的權力與信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