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受历史系和考古人类学实验中心邀请,著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马丁·琼斯(Martin Jones)教授在人文学院101报告厅做题为“丝路之前:史前时期的食物全球化”的报告。讲座由葛威副教授主持,人文学院师生100余人聆听报告并参与现场讨论。本次报告是我院“考古文博系列讲座”的第26场。
讲座中,琼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其研究背景。人工制品、人口、作物等介质在史前时期不断交流、渗透,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全球化就已出现。二十多年来,琼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运用多学科方法对史前时期的农作物传播进行研究,包括稳定同位素分析、炭化植物遗存、现代作物遗传学等研究方法,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了农作物演化及地域分布模式的证据。随后,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提出的大麦/小麦的三条传播路线进行阐释,认为现有植物遗传学证据指示,环绕喜马拉雅山地的传播路径可能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最后,为探讨植物基因受环境影响的程度,马丁教授以中国河西走廊大麦/小麦DNA研究为例,论证了3600年前作物为适应当地环境变化机制,其分布空间呈现出的向高海拔变化趋势。
讲座结束后,琼斯教授同现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就作物栽培与驯化、全球化进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考古学研究的多学科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独树一帜的“食物全球化”理论强调,几千年前世界各区域文明中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悄然进化和发展。这正与巴勒克拉夫提出的“全球史观”契合。同时,琼斯教授的报告启迪我们,应将自己的研究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探讨。
(撰稿/考古人类学实验中心 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