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民俗曲藝》第195期
出版日期 / 2017年3月
出版商 /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版次 / 初版
ISSN / 1025-1383
內文頁數 / 328頁
【目錄】
宗教與華人近代文化變遷專輯
Introduction / Paul R. Katz
戲劇、宗教儀式與文化傳統:以近代廣西北部「三王」信仰為中心 / 黃瑜
山西、河北等地崔府君信仰的當代復興 / 王華艷
清末噶瑪蘭基督徒與漢番社會網絡 / 王政文
自會黨盟誓到就職宣誓︰近代華人立誓文化的一個側面 / 胡學丞
權力、想像與再現:照相對近代中國宗教團體產生的影響 / 范純武
【摘要】
黃瑜。〈戲劇、宗教儀式與文化傳統:以近代廣西北部「三王」信仰為中心〉。《民俗曲藝》195 (2017.3): 25-78。
本文圍繞近代以來廣西北部鄉村「三王」信仰活動中的神誕儀式和戲劇表演為中心展開論述,探討二者在王朝國家宣導的禮儀文化與地方民間文化互動過程中的重要中介作用。地方土神「三王」在北宋「王江古州蠻」納土稱臣之後得到皇帝兩次敕封,成為王朝國家權威聯結地方權勢的重要象徵。明代萬曆年間平定「懷遠猺亂」和清代雍正年間疏通都柳江航道之後,隨着官方控制的穩固和地方文教與經濟的發展,和里、南寨等村落中接受漢文化教育的本土低階士紳逐步興起,採借王朝禮儀和外來「神功戲」表演重構「三王」神誕儀式,將官方推崇的禮儀實踐與外來文化帶入地方村寨。因此,本文一方面考察中央王朝推崇的禮儀形式如何通過「三獻禮」祭祀儀式的展開進入到鄉村宗教儀式的系統之中,並且結合「神功戲」表演而逐步形成清代中後期以來地方「三王」信仰的神誕儀式活動;另一方面,考察本土歌唱傳統自身的發展和外來戲劇表演的「本土化」過程,以及二者的互動與交融狀態,揭示村民如何借助宗教節慶中的儀式與戲劇表演去創造和形塑自身的文化傳統。最後討論儀式實踐和戲劇表演在整合國家與地方之間的信仰、禮儀與文化傳統中的機制與作用。
~~~~~~~~~~~~~~~~~~~~~~~~~~~~~~~~~~~~~~~~~~~~~~~~~~~~~~~~~~~~~~~~~~~~~~~~~~~~~~
王華艷。〈山西、河北等地崔府君信仰的當代復興〉。《民俗曲藝》195 (2017.3): 79-140。
本文通過介紹崔府君信仰在在當代的復興,來探討華北地區民間信仰當下的生存境遇。崔府君信仰興起於十世紀中國北方的河北、山西地區,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筆者通過對長治和磁縣等地周圍26個府君廟近幾年來的修復過程考察,首先從修廟的發起者和動機來區分幾種不同的修復類型,如「官修」或「民修」。在分析過程中選擇典型的實例,來探討廟宇在城鄉不同空間的生存發展狀態,信仰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及其為恢復和保持信仰活動所採取的手段和措施。然後圍繞廟內的信仰活動,全面勾勒這一民間信仰的面貌,尤其是求雨和求子功能;並結合歷史分析廟內道教和靈媒活動影響的消長。最後一部分試圖揭示府君廟在當地信仰和廟宇系統中的位置。本文大部分使用實地考察的一手資料,如廟的建築和塑像圖像資料,廟內的文字資料,尤其是碑刻,以及各種不同人物的口述資料。
~~~~~~~~~~~~~~~~~~~~~~~~~~~~~~~~~~~~~~~~~~~~~~~~~~~~~~~~~~~~~~~~~~~~~~~~~~~~~~
王政文。〈清末噶瑪蘭基督徒與漢番社會網絡〉。《民俗曲藝》195 (2017.3): 141-206。
本文經由基督教進入噶瑪蘭平埔社群後,噶瑪蘭人與漢人基督徒的互動狀況,分析漢番社會邊緣的人群,透過基督教的中介相互聯繫,建立起基督徒群體及網絡。文中闡述噶瑪蘭人的改宗歷程與人際網絡在其間的作用,並說明噶瑪蘭教會的消逝原因在於大量噶瑪蘭人遷離,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網絡;描繪噶瑪蘭基督徒與北部漢人教會建立起的教育、工作與婚姻網絡,並由此和北部漢人社會與西方知識相連結。
~~~~~~~~~~~~~~~~~~~~~~~~~~~~~~~~~~~~~~~~~~~~~~~~~~~~~~~~~~~~~~~~~~~~~~~~~~~~~~
胡學丞。〈自會黨盟誓到就職宣誓︰近代華人立誓文化的一個側面〉。《民俗曲藝》195 (2017.3): 207-46。
自興中會到戰後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其立誓文化之發展是近代華人立誓文化的歷史脈絡之一。在這過程中,某些近代政治思想與宣誓制度、基督教元素、會黨元素等等被擷取、綜合成該立誓文化的一部分。民國成立後,主要為了建立近代化政黨與國家,基督教元素與會黨元素日漸淡化,僅剩下些許的殘留,惟隨着民間信仰之孫中山崇拜的產生,部分宣誓者對宣誓之認知包括了華人傳統民間信仰元素。這段發展具體而言有兩點重要變化,其一乃監誓者、見證者先是神、人皆有,民國成立後,再改為獨由人負責;其二為紀年方式,民國成立前多用天運,之後則採用民國紀年。另有兩點特色,一是誓詞上對背誓後果之強調,另一為方式上採舉右手宣誓。又有兩個長期現象,一為有時並未完全依規定嚴格執行宣誓,另一乃宣誓之拘束力頗為有限。值得注意者,此脈絡之立誓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並非只是單向受到其他脈絡之立誓文化的影響,而是彼此之間互有交涉。
~~~~~~~~~~~~~~~~~~~~~~~~~~~~~~~~~~~~~~~~~~~~~~~~~~~~~~~~~~~~~~~~~~~~~~~~~~~~~~
范純武。〈權力、想像與再現:照相對近代中國宗教團體產生的影響〉。《民俗曲藝》195 (2017.3): 247-306。
自1839年攝影術的出現,不僅僅讓真實世界得到了複寫,人們的記憶則有了新技術的承載。無庸置疑,攝影術傳入中國後在社會與生活各個層面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攝影具有可以大量複製、如歷眼前的實證傳播特性,也讓各種宗教團體的活動記錄和宣傳上產生了新的變化。以1928年於北京新創立的全真千峰派趙避塵為例,他在1933年刊行的《性命法訣明指》特別刊印了祖師傳法和眾多弟子的照片,顯示法脈傳承。民初的佛教界也充分運用了攝影照片這樣的宣傳工具;民初佛教界龍象輩出,其中虛雲以禪修和高壽聞名;1926年他在昆明雲栖寺「枯梅、青菜同開蓮花」的神異照片與傳記文本,塑造起虛雲傳奇一生;藉由照片帶來新的觀覽經驗,伴隨民國佛教刊物的興盛所提供廣大的傳播場域,支撐了各種可能的想像。
此外,民初救世團體之中道德學社的師尊段正元也有許多關於照片創新的做法;他常藉由照相來呈現自己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自我形貌。《申集大成》可以視為是段正元的寫真書,內附照片多張,其中還有許多張用後製與多重曝光方式完成的。段正元被弟子們尊為師尊,弟子於朔望兩日,必須齋戒沐浴,向師尊的玉照行跪拜禮;師尊照片在社內的儀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道德學社還行所謂的性功和命功,在行功之前,為了幫助收攝心神,師尊的照片成了最好的憑藉;道德學社還有專屬的攝影機構「大同攝影社」專為段正元的形象進行記錄,大量印製與發送。過去明清民間宗教具有神秘性的祖師,至此開始進入公開的視域。而權力的再現,有了照片這樣的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