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吳重慶_鄉村建設如何立足區域社會特性
  发布时间: 2017-04-1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79

乡村建设如何立足区域社会特性

中山大学  吴重庆

      温老师的报告从大背景、长时段来回顾了一百年来中国乡村在激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的衰败过程。今天我们农村面临的形势跟一百年以来的前几个阶段比,到底是更严重还是有缓和?我觉得应该是更严重了,这个更严重体现在哪里?

      我自己用“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个概念来分析今天农村的人际关系及行为逻辑。我之前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是想表达很多人离开家乡,所以村里熟人间的人际关系变得不一样了。我现在想,这个“无主体”其实不仅仅是指乡村里的主体角色走了,变成一个无主体的熟人社会,还包括今天农村本身没有主体性了,农村的主体性在丧失。它的经济没有办法维持,它的社会也就没有办法维持,包括它的文化也没办法维持。所以真正出现了一个无主体的社会特征,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主体性都在丧失。

    另一点是我们今天的消费主义太盛行、太强大了。城镇化问题,成为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城镇化似乎也要把农民作为一个消费者来看待,要把他们拉到城镇里来。这个城镇就变成是一个吸血的机器,这与当年的城镇非常不一样,当年的城镇是一个连接城乡的节点,它能够起到辐射和带动乡村的作用。在毛时代,我们经常说公社(乡镇)里有七站八所,这七站八所就是辐射和带动乡村的服务机构,为农村、农民、农业提供公共产品。可我们今天是把城镇拉到大城市里来,城镇是围绕大城市转的,并对农村、农民进行剥夺,城镇变成了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一块飞地或者殖民地。今天新型城镇化之“新”到底体现在哪里,我目前还看不出来。

    另外,我们看到今天农村还有一个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郑振满教授曾提到的,学校撤并。为什么学校撤并?因为学生少了,没有规模效应,我们要投入很多的钱才能维持一个学校。政府这样的考虑,完全是把自己看作“公司”,是公司治理而非国家治理的思路。政府绝对不能用这样的思路来对待农村学校的问题。政府没有认识到学校对一个偏僻乡村的意义所在。这个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教小孩读书识字的问题,学校在乡村存在,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中心,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的布点有效地把一些我们认为需要输入的文化(不仅是教育)、文明,通过学校这个点辐射到各家各户去。另外,本来还有一些老人在村耕作农业,可是,随着撤校,老人不得不陪同孙辈到城镇租房读书,残存的农业也就进一步废了。所以,我举学校的例子就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是太过于以效率主义来安排资源,而完全不顾农村的需求。

    谈到有关乡村建设时,我想向温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们在全国做那么多试点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区域的文化及社会差异问题,在推进乡村建设时,是不是不同的区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我看来,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是很明显的。今天中国有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大的划分,这个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水准程度来划分的。我觉得中部地区基本上属于农民工输出地,比如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我自己很关注作为农民工输出地的这个区域。我们说到空心化的农村(韩国、日本也叫空洞化),基本上属于中部地区这一块,大量的人出来了,我所说的“无主体熟人社会”也基本是出现在中部的农村。

    贺雪峰最早的调查是从江汉平原开始的,也是在他的家乡荆门那一带做的,所以他后来提出的概念叫“原始化村庄”,在那里社会几乎不存在,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连接,没有互动,没有交流。它是一个灰社会,不黑不白。像郑振满教授曾提到农村的葬礼,可现在中部有些农村会请跳脱衣舞的人去葬礼现场表演,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个区域,就是东南沿海区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东部。这块区域是我非常有兴趣关注的,从温州开始,到莆田,到闽南,到广东的潮汕,到雷州半岛,甚至到海南,这是东部非常狭长的沿海地区的农村。姚中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钱塘江以南的中国》,就是指这一片区域。这里的宗族的文化、乡土社会的网络比较发达,而且都在运作中。恰恰也是在这一区域,盛行同乡同业的经济传统,到今天仍然表现得非常活态,同一个地区的人到全国各地去做同样一个行业。如在莆田有好几大“同乡同业”式的产业,如金银首饰业、医疗业、木材业、红木家具业等。我们莆田的农村就像是总部,首都北京只是个分部。比如他们成立了一个健康产业协会,总部是莆田,叫中国(莆田)健康产业协会,然后在广东设立一个广东分部,在北京也设立了一个北京分部。它是依托于乡土性的社会网络来开展其经济活动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区域里,其与中部农村的社会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其乡村建设和中部地区应该有不一样的进路。

    我的另一个关注点就是乡建的内容。我期待它应该同时是一种让农民在地“有业”的过程。农民失业是非常可怕的,或者其从事的事情跟这个乡村、跟在地已经没关系了,那这个乡村也很快就会解体。所以,我们的乡村建设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让农民在不同程度上有一个在地化的就业。当然,农业是最在地化的,那么非农的活动是否可以跟这个区域,跟在地资源、在地的社会网络有所结合,有所互嵌?如果有不同程度的在地化的经济活动,我觉得是非常有助于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前进的。今天温老师在报告里提到有机农业、合作社,我理解它们事实上都是在地化的。只有当农民有了一个在地化的就业,农村的经济主体性、社会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来。

    与此相关的是,我们今天如何来认识小农经济。在国家新的政策主导下,我们现在听到的真正主流的声音是现代化的农业,是规模化的农业,这个提法要进一步把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置于死地,或者说是把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开展的适当的联合的农业排挤到边缘去。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或者适当联合的农业有一个认识的话,我们需要调整今天的一些农业政策,让小农经济得到扶持,真正依靠新时期的小农经济来推动乡村的发展。就像温老师说的,我们百年来中国危机问题的解决是靠小农经济,而不是靠现代化。

(原文刊于《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台湾:人间出版社,2016年,第24—25页。)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