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鄭振滿_鄉村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发布时间: 2017-04-17   信息员:   浏览次数: 492

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郑振满

    我是农民的孩子,所以,我特别感谢温铁军老师这几十年的努力!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这么关心农民,把农村作为我们的未来,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可贵的。

    温老师的报告很系统地跟我们讨论了农村问题的由来,还有这一百年来乡村建设的历程,特别是介绍了他们这些年来的努力。我虽然是做乡村历史研究的,但对乡村的现状,特别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方案,我们的关注很不够,所以今天听温老师的报告,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我的总体感觉是,中国的乡村建设虽然经历了一百年,但始终是断断续续的,在整体上可能真的是失败的。我不知道说得对不对,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温老师他们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乡村建设的认识,做了很多新的探索,应该说跟20世纪上半期的乡村建设和新中国初期的乡村建设很不一样,整体的脉络是从自上而下的乡村治理模式,慢慢地变成自下而上的发动村民自救自治。我更感兴趣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帮助农民做合作社,卖绿色产品,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在国外很多地方都在做,而且乡村其实越来越成为城里人的理想家园,很多城里人想住到乡下去。我很遗憾,还没有机会参观温老师的乡村建设实验,对他们的想法、做法还不够了解。大家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温老师的书,或者是跟温老师做志愿者。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自己对乡村问题的认识,然后也尽可能的提一点建议,希望跟温老师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讨论。温老师刚才也说得很清楚,在现代化的过程里,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不可避免地在掠夺农村,所以农村问题在目前的状况下基本无解。我们早年读历史时就知道,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就是要圈地,把农民赶到城里打工,看起来这几百年都是这么做的。特别是温老师刚才提到了,目前全球化的结果,无论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危机,造成资本过剩,最后都要把危机转嫁到乡村去。所以,农民似乎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在中国,我们看到了最近这几十年,基本上就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到城里来,支撑了我们的发展,可成本是他们承受的。农民究竟得到了什么?他们有没有感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农村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觉得,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外流,特别是人才的外流。前几年我去福建北部的一个地区考察,那里的市长跟我说,他们每年一火车一火车地把孩子送出去,等到毕业,可能只有不到一汽车的孩子回来。所以说,乡村人才的流失,就是他们最大的困境,而不仅仅是农民工的问题。这是一条不可回归的路,乡村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个地方,温老师可能经常去,就是福建连城的培田村。那是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现在还有许多老房子,许多祠堂和书院。我原来去做过调研,写了一本小书。那个村庄为什么好?从明代以来,他们村里人一直出去做生意,他们赚了钱就回家,村里的主要财富是从外面来的,他们的最终归宿是回归乡土。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从民国初年开始就不盖新房子了,村庄那么漂亮就是因为后来没有盖房子。为什么呢?民国以后,他们的孩子出去留学,接受新式教育,之后他们就留在城里,去大学任教,去政府当官,或者去工商业部门,这些人就不回来了。可是如果在传统时代,他们是要回家的。现在这个村里有几个退休的老先生,他们非常关心乡村的事务。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很热情地过来接待,可是他们也是住在城里,每天起早摸黑,早上赶下来,晚上又回去。他们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乡村生活的脉络,我们也很难帮他们。

    我想农村问题的解决办法,最根本的是城里人能不能住到乡下去。我们现在的城镇化建设,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农民赶到城里去住。难道我们只能走这条道路吗?没有别的选择吗?我这几年在欧洲、日本访问,经常会想到这个问题。比如前年我住在德国一个小镇,那里的大多数人是住在乡下,但是在城里谋生。所以他们的乡村是非常完整的,并没有衰败。我最近去日本跑了很多地方,拜访了很多日本朋友,他们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还是住在乡下,在乡下买块地,盖个房子。他们很少有像我们这样,要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高层公寓。我就不明白,像北京交通这么拥挤,空气这么不好,房价那么贵,大家为什么还是都要挤在北京。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问题,就是这样造成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想明白了,乡村才是我们的家,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大家住在乡下,除非不得已才住在城里。这样子,乡村问题就自然而然解决了,因为大家都把农村当成自己的家。所以,农村的问题其实不单单是农民的问题,也是我们城里人的问题,或者说是全民的问题,是关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的问题。

当然,现在乡下不太好住,我们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首先一个是秩序,你住在那里要有安全保证。传统的农村是有秩序的,但是这一百年来被破坏了。现在有些秩序正在恢复,但很多是不可逆的。我觉得乡村建设的规划,关键还是要改变观念。我们传统乡村的秩序,是由什么来维持的?是由家族、村社、各种各样的基金会、慈善组织去维持。很多原来的那些秩序,我们的政府、学者觉得不习惯,想当然地认为那是封建的、落后的,不让人家继续保持,于是秩序就没了。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我妈妈前几个月去世了,我们回老家去举办葬礼。我是最小的孩子,我的哥哥、姐姐,包括我自己,都是常年在外地谋生,对于这个葬礼怎么办,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乡下的葬礼很复杂,涉及到很多环节,要买很多物品,要请很多仪式专家,要找各种专门搞殡葬的机构。可是在我回去的第一时间,我们村里的长辈、堂兄弟全都到场,他们自己讨论分工、协作的办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在那几天,我真正了解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秩序,我从头到尾都非常感动。在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里,其实是非常有秩序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套秩序找回来,把这样的文化找回来。

另外一个问题是服务。乡下不能住,就是因为没有必要的服务。很多人说乡下的环境很脏,很乱,很多生活问题无法解决。但是,在传统的乡村,这些问题都安排得很好。现在很多服务体系被破坏了,主要还是来自外在的力量。你们把乡村的资源拿走,但是没有给他们回报,没有让他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我们现在有许多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技,等等,这些事业单位都是官办的,都是优先考虑城里人的,不能满足乡村生活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但是,这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必需的公共服务,如果这套东西不能下乡,就无法提供给他们应有的现代生活方式。

    第三个是生计的问题,就是乡下人能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在这方面,温老师的影响力比较大,希望你利用你的网络和资源,帮乡下人造势,让他们可以把产品卖得更好,赚到更多的钱。如果成功了,乡下人就不是一个靠别人救助的群体,而是本身能够创造财富,自力更生。

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温老师特别强调“四无”,感觉是在抵制某种精英的掠夺或者是暴政,但是我想,如果坚守这种“四无”,你们的乡村建设恐怕不可持续,我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

(原文刊于《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台湾:人间出版社,2016年,第20—23页。

郑振满《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