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民間歷史文獻與區域社會史研究暑期學校暨博士生論壇」活動紀要
  发布时间: 2023-04-30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2022828-31日,由厦門大學研究生院主辦,厦門大學歷史系協辦,厦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承辦的「民間歷史文獻與區域社會史研究暑期學校暨首屆民間歷史文獻與區域社會史研究博士生論壇」在厦門舉辦,來自海內外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十多位老師和四十多位學生,以線上的方式參與課程並進行討論。

一、開幕式

論壇開幕式由厦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鄭振滿主持,厦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方穎、厦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張侃分別致辭。方穎追溯厦門大學自傅衣淩開始的社會經濟史傳統,提到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四屆暑期學校課程。張侃指出一方面要關注民間歷史文獻學領域的重點問題及學術規範,另一方面應思考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學術討論以及原創性的研究。

二、專題授課

在專題授課環節,共有來自海內外不同高校的10位教授進行授課。

黃向春教授報告題目為「文獻的『田野』與歷史的『厚描』:以一通碑銘的解讀為例」。報告以嘉慶年間福州的一通碑刻為例,將其置於文獻與田野的多重脈絡中進行解讀,分析「蜑民」群體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其背後福州地方社會的變遷。在具體問題的討論基礎上,提出我們應該如何在田野中解讀文獻,並對歷史進行「厚描」,分析這種研究範式在區域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的方法論意義。

趙世瑜教授報告題目為「材料的串聯與區域結構過程的建構:《猛將還鄉》的方法論導讀」,他以自己關於東山猛將堂的田野調查和研究為例,指出進行民間文獻研究應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關注、思考過往其他研究忽視的部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研究者應明確問題意識,根據問題將不同材料串聯起來進行研究。同時,在進行區域史研究時,不能孤立自己所研究的區域,而應該與其他研究相串聯,在新的脈絡中提出新的解釋和思考。

鄭振滿教授報告題目為「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歷代碑銘解析」。他自上個世紀90年代始,便在莆田平原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報告首先強調碑刻文獻所具有的幾個特點。第一,碑刻文獻具有地方性;第二,碑刻具有公共性,碑刻內容基本為公共事務或共用的地方知識。其次,水利系統是莆田平原地方社會構成的主要因素,社會共同體的基礎是水利系統。再之,宗教儀式與莆田地方社會的關係非常密切。莆田平原的地方社會將地方信仰、地方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使其正統化、合法化。在此過程中,「社」成為當地重要的儀式和社會組成單位。

徐斌教授報告題目為「野人不識興亡恨:西涼湖的故事——以金口壋水稞全冊為中心」,報告以金口壋水稞全冊作為基本史料,討論河泊所是如何管理漁戶、船戶等水上人群並進行收稅。他從金口壋水稞全冊切入,結合在西涼湖的田野所得,嘗試探究賦稅體系背後的當地水上社會。報告提出當地的漁戶群體一直處於流動的狀態。同時,他們與軍戶間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圍墾一直是西涼湖地方社會面對的主要問題。

劉永華教授報告題目為「徽州排日賬解讀的點滴心得」,他以自己關於徽州排日帳的研究為例,講述應如何處理帳簿等民間文獻。首先是考察地名,地名的變化趨勢反映了研究對象的行動空間範圍,及其受到不同歷史事件影響時的收縮抑或擴張。第二,考察研究物件在不同時間段內生計方式的變化及原因。第三是關注人名,判斷其與研究物件的關係。關於人際關係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人際關係的再生產與再締結、人際關係的擴張、階級關係的變動等三方面。另外,錢糧催徵、管業糾紛、日常生活等大的區域史問題也應被引入進行思考。

劉志偉教授報告題目為「無字的『文獻』——石頭與香爐」,關注到石頭、香爐這類「無文字」文獻材料,認為針對這類文獻的研究和利用,需要深入的田野調查。根據劉志偉教授近年在廣東的田野經歷,發現這類「無文字」文獻依然廣泛存在,以石頭和香爐等形式最為典型。石頭往往被視為拜祭的物件和儀式活動的中心,成為當地人處理與超自然關係時的一個重要標誌。香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與祖先祭祀相聯繫,例如瑤人家庭是雙系繼嗣,因此其家中往往會擺上兩個香爐,對於他們而言,香爐便代表祖先。

李文良教授報告題目為「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墾荒與地權」,提出目前臺灣地方歷史的結構是在日本、清朝雙重結構中產生的。其以日本殖民時代伊能嘉矩關於鹿仔草堡的書寫為例,論述目前臺灣地方歷史的記錄大多沿襲日殖時期,而其根源是日殖時期收集到的契約文獻,即清代產生的有關臺灣歷史的書寫。臺灣土地的開發經歷從東印度公司到明鄭時期再到清朝的演變過程。土地的佔有形式包括番田、軍隊占墾等,而佔有土地的關鍵在於得到官方批復的開墾執照,因此當時臺灣很多大家族都有族人充當胥吏,借此拉近和官府的關係獲取開墾執照。

吳滔教授報告題目為「《國史家事》中的社會經濟史問題——以黃溪史氏家族文獻為中心」,該報告主要以明線和暗線兩部份構成。在明線中,他考辨《致身錄》流傳的版本、成書過程以及歷代翻刻的基本脈絡。在暗線中,則圍繞糧長制度和宗法禮制的變革,探討黃溪史氏如何適應國家制度,通過「大戶承役、小戶免役」和龕位元改革等方式,調整了宗族間賦役負擔和財產之間的連帶關係。

宋怡明教授報告題目為「民間檔案的資訊生態:以永泰契約文書為例」,他借用了資訊管理學的理論來重讀民間歷史文獻。其一,永泰文書包括契約本身、包、分家文書、族譜和祭產冊等五種目錄,通過不同目錄的功能,理解其存在的意義;其二,資訊生態如何處理契約的移動性(mobility of documents),它的移動性具有結構性,轉讓所有權的不同方式就是轉讓契約的不同方式;其三是單式和複式契約的區別,契約除了記錄轉讓以外,還可以保護契約人避免陷入爭議的風險(vulnerability)。

蔡志祥教授報告題目為「節日、文獻和地方社會:香港新界的田野考察和地方文獻的解讀」,他從香港新界長期的田野經驗出發,認為將打醮中包含的文字性和非文字性兩種資料相結合,有助於更好理解醮所衍生出來的內在邏輯和象徵意義。此外,他還介紹新界泰坑不同時期的道士使用雄雞血的傳統,以此反思所謂的「傳統」與「正統」,即傳統和正統是相對的構建的。

三、博士生論壇

本次暑期學校除了專題授課環節外,還收到了多所高校博士生的積極投稿。按照專題分為區域史、契約文書與地方社會、民間文獻與地方社會和契約文書四個場次。

1.「區域史」專場

博士生論壇第一場由武漢大學徐斌教授主持,四位報告人分別利用契約、碑刻、文集和方志等資料進行報告。

南開大學刑書航的報告題目為「山水之間——從地方和家族文獻看清代金谿民眾的日常生活」,他以金谿縣的徐氏文書和碑刻等,將金谿縣山水地理與民眾日常生活相勾連。這種山水和山林格局既塑造村落形態,也引起宗族爭端。厦門大學張澤宇報告「明清以來山西的賦役改革與社會變遷——以碑銘為中心的分析」,該報告以山西的碑刻為主,將賦役制度的變革放在制度史的脈絡中考察。他認為,受里甲不均的影響,促進萬曆年間均裡均役的改革,並在清初繼續深入,形成依田糧編排的賦役單位。威斯康辛麥迪森大學馬藝瑞報告From Outer Frontier to Inner Borderland,她關注於東北地區的邊界和族群問題,以王一元的《遼左見聞錄》為物件,考察遼東地區邊界的變化是如何改變當地人對其認知,反映了這一區域由外邊疆向內邊疆的轉換。武漢大學李鵬飛的報告題目為「「鹽井」、鹽荒與清代以來貴州的鹽業開發」,側重於貴州缺鹽區,將清代以來貴州地區尚酸、辣等飲食習慣作為切入點,考察地方社會受到鹽荒的深刻影響。

2.「契約文書與地方社會」專場

博士生論壇第二場由哈佛大學宋怡明教授主持,本場三位報告人均利用永泰文書進行專題報告。

厦門大學高晨焜報告「清代福建永泰山區的家族發展與山林開發——以蓋洋三對厝鄭氏契約文書為例」,其主要介紹蓋洋三對厝鄭氏家族以合股、資本生息等方式不斷控制山林,形成山場、山底的產權秩序,推動永泰山林商品化的發展。厦門大學鄭鵬程報告「宋至清代閩中山區社會的人群與秩序變動——永泰民間文書解讀」,他梳理不同時期永福縣山區的土客人群如何利用不同策略來應對國家制度,從明初地方家族以修族譜入籍達到佔山場的目的,到清代廟宇和儀式系統進一步鞏固土客之間的平衡關係。香港中文大學戎宗柳的報告題目為「清代福建寡婦的財產糾紛研究——以永泰縣珠峰謝氏契約文書為中心」,其利用珠峰謝氏契約文書,以謝張氏和陳吳氏兩個案例,探討清代寡婦如何合理地保護財產權。她認為法律對寡婦權益的保護是有限度的,如何利用宗族規則成為她們爭取權益的關鍵所在。

3.「民間文獻與地方社會」專場

博士生論壇第三場由中山大學的吳滔教授主持,本場三位報告人分別利用碑刻、書冊和寺院文書等資料進行報告。

厦門大學曾衍盛的報告題目為「薛佛記與麻六甲華人社會:以青雲亭碑刻和公項記錄為中心」,他利用碑刻和公司簿等史料,考察薛佛記體恤孤弱、重視神祭和修繕青雲亭等事蹟,表明薛佛記對新馬社會的重要影響。厦門大學韓冬威的報告題目為「從親供冊到說明書:社區文獻的演變歷程——以永安貢川的三種公共事業書冊為例」,其主要利用永安貢川的三種書冊來考察當地社會的轉變,從萬曆《安貢堡田書冊》到乾隆《貢堡書冊》,再到《賢祠書冊》,書冊內容書寫的變化,反映地方社會在重建社會秩序過程中,地方主導事務的變動。厦門大學呂珊珊的報告題目為「明清以來寺院文書的發展與分類探析」,她通過借鑒敦煌文書和民間歷史文獻的分類原則,把寺院文書分為財產管理文書、賦役(登記)文書和寺務管理文書三大類別,這種分類有助於我們把握寺院經濟制度運行的實態。

4.「契約文書」專場

博士生論壇第四場由厦門大學黃向春教授主持,三位報告人分別利用契約契約等對地方社會進行研究。

厦門大學卓競的報告題目為「清代福建布政司的書役與地方社會——永泰縣珠峰謝氏文書研究」,其主要利用役契、族譜和官府示諭等資料,以珠峰謝氏為例,考察承充吏役作為公產在族內的流轉。武漢大學徐維良的報告題目為「清代中人群體的再分析——以定西市檔案館藏契約為例」,他考察定西市館藏契約中關於中人的數種稱呼,並按所起作用,對不同稱呼的中人進行分類。厦門大學周煜翔的報告題目為「清代中後期閩中山區的契約書寫與債務表達——永泰縣碓頭村契約文書解讀」,他以永泰縣碓頭村為例,探討「典借連立」、「典後承回」、「由借變典」等三種契約書寫形式,表明清中葉當地存在一個經濟繁榮的信貸市場。

四、閉幕式

暑期學校閉幕式由黃向春教授主持,鄭振滿教授進行點評和總結。關於區域史研究的方法論,鄭振滿教授從自身多年的研究經驗出發,總結為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研究區域社會離不開民間文獻。讀民間文獻首先要思考我們為什麼會看到這些民間文獻,老百姓在日常生活裡用文字去處理什麼問題。

第二,對於民間歷史文獻不能進行一般性的討論,而應具體分析。在讀民間歷史文獻時,要研究清楚契約中出現的不同物件,探究他們所處的具體環境以及他們對於契約的不同利用形式,從而説明我們得出新的認識。

第三,回到文獻的脈絡中。解讀民間文獻要從最基本的標點和斷句出發,再讀出文獻背後的意思,理解民眾的生存狀態與各種約束條件下的選擇,將問題帶回到研究中,從而使個案研究能夠與學界關心的王朝國家等大歷史相對話,從個性中找出共性所在。

(本文經主辦方授權發佈,撰稿人歐陽鷺婷、鐘俊南,原載《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102期,頁25-28。)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