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紀要 | 建築遺產聯合讀書會·第三季 「山區山民」
  发布时间: 2023-01-03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山区山民

2022.12.10

报告一 框架·背景·问题

郑静

报告二 形式与机制:

闽粤赣山区的民居研究、乡土建筑与风土谱系

郑静

报告三 文献与田野:

闽粤赣山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朱忠飞

活动纪要

建筑遗产读书会第三季的主题是闽粤赣山区,读书活动将在202212月至20234月间陆续组织。本季读书会由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历史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与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建筑遗产》学刊提供媒体支持。

读书会第三季第一场活动于20221210日举行,主要是主办方对整季活动的策划和安排做简要介绍,供同学们选题参考。活动由武汉大学的郑静老师和赣南师范大学的朱忠飞老师共同主持,并就各自学科的研究基础与前沿思路做简要报告。

报告一  框架·背景·问题

郑静老师首先介绍了建筑遗产联合读书会系列活动的缘起。本系列活动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过去如何可以助力未来,而现在的我们又可以做一些什么?主题中的建筑遗产是受到《建筑遗产》学刊的启发,也是希望立足讨论的研究领域与应用方向。联合是希望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而读书会是希望采取的方式,即落足于具体的研究文献本身,和同学们一起精读资料讨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基本的文献阅读能力,以期达到读书与写作的互惠。

读书会的第一季与第二季邀请华中科技大学谭刚毅老师团队和武汉大学童乔慧老师团队的同学们,从实证研究和实践项目两个角度,对近年国内建筑遗产领域的前沿成果做了系统的阅读与讨论。在此基础上,第三季希望能够就特定区域进行深入探讨,并尝试跨学科的讨论。因此邀请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郑振满老师团队及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朱忠飞老师团队一起合作,将讨论的区域范围限制在闽粤赣山区,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做综合讨论。为使讨论更加有效,将以福建永泰山区丰富的民间文献资料与个案研究为虚拟的田野,帮助同学们理解山区的生态环境及山民的生活情境。第三季共计五场活动,除本场背景介绍之外,主题讨论将大致按照人类改造环境的进程分为“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与“建成环境”三场,每个主题内安排三个专题报告,最后一场圆桌讨论将请同学自行设计专题,并邀请资深专家一起对话。

郑老师简要介绍了读书会的指定清单,并强调读书会将要求同学们实实在在地阅读研究文献本身,理解作者的原意,从论点、学术脉络、篇章结构、使用的资料、学术贡献等方面分析研究成果,而后综合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献,尝试进行学术讨论。读书会将指导同学们接触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学术专著和书评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文献,也将推介建筑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经典作品与前沿成果,希望同学们能开拓视野,初步了解不同学科的学术本位与研究方法。

报告二 形式与机制:闽粤赣山区的民居研究、乡土建筑与风土谱系

郑静老师首先引用了肯内特·伯克关于学术交流与宴会对话的比喻,希望在这次的系列对话中,通过选择三个锚点:以建筑遗产为研究出发点,聚焦闽粤赣山区为区域范围,以永泰研究个案为虚拟的田野,和历史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书和交流。


随后,郑老师介绍了建筑学者的学科本位,以及近年来与闽粤赣山区相关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指出建筑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搞清楚怎么盖房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明白两件事情,一是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二是要怎么把房子建起来?不同地方、不同时代曾经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建筑知识体系,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思路,但其核心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本季的读书会主要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老百姓盖的房子,也就是一般说的民间建筑,区别于由专业团队按特定规制建造的官式建筑。对于这一研究对象,建筑学界有三个专业概念需要同学们注意,即民居研究、乡土建筑与风土谱系。民居研究的构想始于1950年代,由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先生提出,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陆先生团队以华南各省为核心,尝试将民系的概念引入中国民间建筑的研究并做理论架构。近年来更结合历史学科的华南研究等多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不断自我突破,提出了很多理解中国民居传统与当代实践的新思路,与闽粤赣山区相关的学者有余英、吴庆洲、戴志坚、冯江、肖旻等。“乡土建筑”的概念由清华大学的陈志华先生在1980年代提出,这一思路深受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思路的影响,强调社区研究的重要性,将建筑放回乡土聚落之中理解血缘、地缘、日常生活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在近三十年时间里,陈先生与楼庆西、李秋香、罗德胤等老师组织清华大学学生以村落为单位整理了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闽粤赣山区有关。风土谱系的概念由同济大学的常青院士在2000年代提出,尝试将中国民间建筑传统与西方“vernacular architecture”的概念对接,理解地域性的环境-文化特征对于建筑的影响,并思考存续与再生的途径。在这一思路下,《建筑遗产》学刊组织了国内不同区域的研究专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与闽粤赣山区相关的研究学者有周易知、徐粤、蔡宣皓等。

郑老师指出,近年来在建筑学科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即从单纯对建筑形式的关注,转向对于建筑形成机制的探索。但是当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而关注整个体系的时候,传统的建筑学研究方法就不够用了。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寻求帮助的原因。从某种角度上看,近几十年来建筑学者和历史学者都在尝试很类似的突破方向,即在研究问题上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在研究方法上走向田野。走向田野的收获,对于历史学者来说,是在文献解读中增加了空间的元素,构建出了历史现场。而对于建筑学者而言,则是在建筑物上增加了“人”,也就是引入了社会人文的因素。田野调查原本是人类学研究的看家本领,正因为如此,有时候这种尝试会被加上人类学的标签,被称为“历史人类学”或是“建筑人类学”。这些新的尝试对于建筑学研究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形成了“整体观”,如社区层面的聚落研究,或是区域层面的民系或风土谱系。而未来我们更希望探讨的,是在这一视野下考察地域建筑与地方社会互相塑造的“动态”发展过程。非常希望能向历史学者们多多请教。

相关文献列表

【民居研究】

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学报,2007 (11): 66-69.

余英. 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吴庆洲.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戴志坚. 福建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冯江. 祖先之翼: 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肖旻, 林垚广. 桥溪: 华南乡土建筑研究报告[M].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乡土建筑】

陈志华.乡土建筑廿三年[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2 (01): 355-360.

陈志华, 李秋香.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M].  黄山书社,2008.

陈志华, 李秋香.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李秋香, 楼庆西. 石桥村[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陈志华. 楼下村[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陈志华. 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陈志华, 李秋香. 梅县三村[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李秋香. 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李秋香, 楼庆西, 叶人齐. 赣粤民居[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风土谱系】

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 (03): 10-15

徐粤.广东潮汕及客家风土聚落的同构性研究[J].建筑遗产,2019 (01): 43-49.

周易知.闽系核心区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其分布、演变规律[J].建筑遗产,2019 (01): 1-11.

报告三 文献与田野:闽粤赣山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朱忠飞老师从文献与田野的关系出发,为同学们梳理了历史学者在闽粤赣山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积累。闽粤赣山区在地理上一般指的由罗霄山脉、武夷山脉、南岭山脉、戴云山脉、莲花山脉等山脉环绕的地区。关于这一区域的人群构成有很多说法,如畲民、土著与客民、客家等等。在这些概念的背后,其实有非常复杂的建构和演变过程,在我们之后的读书会活动中的会再具体讨论。朱老师提示,理解闽粤赣山区的人群,需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生计,另外一个是流动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这一地区的人群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所选择的策略。

随后朱老师简要介绍了历史学者如何到田野中找文献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跑田野的历史人类学似乎已成为一门显学,网上也有很多介绍。应该说,把活材料死文字的思路可以追溯到傅衣凌先生1939年在福建永安发现的一箱契约,而后完成了《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这本经典著作。今天活跃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大多是1980年代以后在一系列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如1983年由傅衣凌、杨国桢主持的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1995年由Arthur P. Wolf(武雅士)、杨国桢、庄英章主持的“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2010-2017年由David Faure (科大卫)主持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04年开始的,厦门大学历史学本科生专业实习活动;2006-2010年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考古调查计划;以及2016年开始的,由郑振满主持的永泰文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等。在学者们的努力下,近几十年抢救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历史文献,在我们将讨论的闽粤赣山区也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福建的有《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福建洋坑许氏文书》、《闽北文书》、《闽东家族文书》等;江西的有《赣南文书》、《赣南民间文书》、《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石城文书》等;另外专门客家的有《客家珍稀文书丛刊》、《客家珍稀谱牒文献丛刊》等等。这里面很多都是数十卷的资料整理与汇编,所以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是要怎么用这些资料?

朱老师以赣南研究为例,对如何回田野中读文献提出了他的思考。关于赣南地区,John Lagerwey(劳格文)、饶伟新、黄志繁、唐立宗等学者已有过一些重要的研究。近年来,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组织了很多田野实践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跑田野、读文献,举三个研究案例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一个案例是南康城西的郭氏,朱老师详细解释了如何从民间文献的研究中看出明代中后期南康郭氏利用王阳明平定动乱后设立新县的契机,从经营土地到参与地方秩序的重建,并获取了参与科举等社会权力。第二个例子是虎坝垄的朱氏文书,在整理《赣南民间文书》的时候,朱老师发现了一批朱氏文书,有129份,一半是乾隆年间的,时间越往后,文书数里越少(民国年间仅2份)。之后回到文书中涉及的地点,才发现是在非常偏僻的山谷,目前只剩下一户人家两间房子了,其中一间自己住,一间叫祠堂。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常常看到的族谱都是关于移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故事,但实际上因为生计原因人口凋零不断流动,可能是更普遍的情况。第三个例子是关于武夷山脉两侧的跨界的张氏家族,朱老师这些年在武夷山东西两侧的广昌与石城发现了大量文书,根据其中的信息回到田野里,发现文书呈现出持续不断的跨越省界田产与房产交易。换言之,跨界经营和流动性对于张氏家族而言是一个常态,这挑战了我们对于安土重迁传统的理解。

最后,朱忠飞老师再次强调了文献与田野的辩证关系。提出我们在研究中需要在文献中找线索,而后回到历史现场,一方面获取更多的文献信息和文献种类,另一方面整合不同的信息,进行综合的思考。

相关文献列表

【田野方法】

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J].文史哲,1983 (02): 41-45.

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田野学步: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田野调查报告集(2004-2010: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相关文献整理】

-福建-

周正庆,郑勇主编.闽东家族文书(第一辑五卷共10册,2018年出版;第二辑共十卷,2021年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雁宇主编.闽北文书(全三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冯学伟,王志民.福建洋坑许氏文书(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郑振满主编.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第一辑十一卷共50册,2022年出版). 福建人民出版社.

-江西-

黄志繁等编.江西地方珍稀文献丛刊(10卷):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

熊昌锟,徐雁宇主编.赣南文书(7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黄志繁主编.石城文书: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

朱忠飞,温春香主编.赣南民间文书(第一辑共10册,2022年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客家-

陈支平,钟菱主编.客家珍稀谱牒文献丛刊(100卷):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曹树基,陈支平主编.客家珍稀文书丛刊(100卷):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相关学术研究】

John Lagerwey (劳格文) J L. 客家传统社会丛书(共30本): 香港国际客家学会,1996-2006.

唐立宗.盗区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动与地方行政演化[M].  台大出版社,2002.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赣南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D].博士论文. 厦门大学, 2002.

黄志繁.“”“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營與造公眾號2023年1月3日。)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