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致敬人民教師 | 鄭振滿:紮根“田野”的歷史教授
  发布时间: 2021-09-1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87

人物名片

郑振满,男,19559月出生,厦门大学教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从教36年,组织“文献与田野”实践教学,主讲本科生必修课《民间历史文献导读》,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社科基金2项,获教育部研究成果奖2项、省研究成果奖5项,出版中英文著作1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郑振满在坚守高等教育一线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有一半时间走出书斋,进村找庙、进庙找碑。他善于利用族谱、碑刻、契约文书等民间历史文献,引导学生理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与运行机制。他经常带着学生到厦门大学附近的曾厝垵、溪边社、东坪山等地,解读碑文,访问长者,观看仪式,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在田野中发现的难以辨识的古碑,他总是亲自动手清理,有时还要抹上面粉,再逐字识别和抄录。在郑振满的影响下,学生们出门考察都要随身携带面粉。2019年,郑振满主讲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必修课《民间历史文献导读》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郑振满用面粉涂抹碑文

每年夏天,郑振满带领的教学团队都要到福建各地开展教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白天分组考察历史遗迹,访问当地民众,收集历史文献,晚上集中讨论当天的收获,分享心得体会。在教学实习结束后,每组同学都要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已经毕业多年的同学回忆:“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我对故乡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的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重要的是,我在田野调查中学会了和普通民众交往的方式,开始尝试从他们的立场思考历史和文化议题。”

郑振满认为,田野调查是人文学者的“思想实验室”。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无法在实验室中证实和证伪,但却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在现实情境中反思已有的知识,达到求真和求实的目的。为了推广实践教学的模式,他协助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资助硕士生和博士生开展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实践撰写学位论文。他作为项目评审专家,积极参与每年的项目遴选、中期检查和结项报告,努力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他在《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成果集萃》的序言中指出:“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现有的理论和概念大多是‘舶来品’,不一定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研究生走进田野,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解释中国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理论和新概念。”如今,厦门大学研究生的田野调查已蔚然成风,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郑振满的教学与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广泛。他主持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历史上东南地区的文化网络与国家认同》,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他组建的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每年定期举办“民间历史文献论坛”,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中心还与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设“中国地方史与民间文献数据库”,开展数字人文学教学与研究,已经成为引领国际学术潮流的学科发展平台。

郑振满注重教书育人,经常参与学生的读书会和课外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人生感悟。每年元宵节期间,他都会邀请一些老师和同学到他的老家枫亭镇,观看游灯仪式和神庙祭典,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机制。通过言传身教,他培养了许多以学术传承为己任的年轻学者。他们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中推广田野实践的教学理念,扩大着“厦大学派”的学术影响。

撸起袖子,去收拾散落在各地的学问上的材料,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执着!离开书斋,扎根“田野”,探索历史的秘密!郑振满说,他将与更多学人一道守护这个传统,传承学术的薪火。

 

撰稿:陈宇

轉自福建教育微言公眾號919日訊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