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喜報!歷史系鄭振滿教授榮膺“福建省第六屆傑出人民教師”稱號
  发布时间: 2021-09-20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00

910日,正值第37个教师节之际,福建省举行庆祝2021年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我院历史系特聘教授郑振满荣获“福建省第六届杰出人民教师”称号并赴福州接受表彰。该称号是福建省授予人民教师的最高荣誉,全省共31名教师荣获此称号。

郑振满教授在颁奖现场


【人物名片】

郑振满,福建仙游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特聘教授。自1984年以来,他始终坚持在高等教育第一线,倡导“注重实践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在田野实践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创建民间历史文献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开展数字人文学教学与研究,为中国史学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关注民间历史文献

“为什么要设置这个课程?因为我们认为未来的中国历史研究,重点应该放在民间历史文献。”

2004年,郑振满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开设了本硕博一体化的民间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系列课程,设立了民间历史文献学的硕博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与科研团队。2019年,郑教授主讲的本科必修课《民间历史文献导读》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郑教授主持的“民间历史文献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郑教授认为,过去的中国历史研究大多依据官方或精英文献,只能看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无法触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我们的历史研究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讲好老百姓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文字传统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间历史文献,如族谱、碑刻、契约、账簿、书信、唱本、剧本等等。通过解读民间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民间社会研究中国历史。

郑振满教授在研读契约

《民间历史文献导读》是面向本科生的基础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民间历史文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族谱、碑刻、契约、唱本、仪式文献、日用杂书等不同专题,不仅分门别类地介绍民间历史文献的文本传统,而且专门编纂了《民间历史文献读本》,与学生一起逐字逐句地解读原文,揭示其历史语境与社会功能。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读自己找到的民间历史文献,学习从日常生活思考历史问题。许多学生因此形成浓厚的学术兴趣,确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文献和田野相结合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田野调查的认识论意义,就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启迪学术思维。”

谈及“文献与田野”实践教学,郑振满教授直言:“这是厦门大学的史学传统,我们的学问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傅衣凌先生就说过,学问不能只在图书馆里做,要出去调查,到民间找资料。郑教授秉承傅衣凌的学术传统:回到历史现场,“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

郑教授认为,历史学家的田野调查,不仅是为了拓宽史料来源,更重要是为了转变史学观念。我们面对的历史文献,未必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过程,有时难免会被误导。只有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才有可能理解文献的真实涵义,理解文献如何反映历史事实。我们要学会从当事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活的历史”。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文献的编纂和书写?揭示了这些因素也就是发现了历史真实。

多年来,每一年暑假期间,郑老师的教学团队都要带领学生到各地开展教学实习。通过在历史现场寻找文献,访问耆老,观看仪式,考察历史遗迹,探讨民间社会的运作机制。在田野中经常发现难以辨识的古碑,郑教授总是亲自动手清理,有时还要抹上面粉,再逐字识别和抄录。在郑教授的影响下,学生们出门考察都要随身携带面粉,自称为“面粉教”。这种注重实践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郑振满教授在“面粉拓碑”

郑教授提出,田野调查是人文学者的“思想实验室”,应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了推广实践教学的模式,他协助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资助硕士生和博士生开展田野调查,结合社会实践撰写学位论文。他建议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建设,鼓励学生把学问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三、教学团队的建构:注重学术传承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始终是首要任务,而学术传承必须有教学团队。”

郑振满教授认为,人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接力。他深情回忆老师们对他的言传身教,回忆当年的教研室活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他表示,最欣慰的是现在已经建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郑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大多是跟随他多年的中青年教师。他主持的本科、硕士、博士课程,通常都有3-5名教师,每位教师都可以独立授课,同时又可以共同指导学生,组织讨论。他认为,自己获得各种教学成果奖,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实都是集体荣誉,都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他建议,学科建设应该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立足于人才培养。

郑教授从教近四十年,深感教学的成就在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永无止境。他指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才能为学生指明方向。对于人文学者来说,学术能否传承,“关键在于后辈学生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因此,他的最大乐趣是和学生一起跑田野、做项目,把学术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他有许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至今仍然定期回到母校,和他一起探讨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这种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源自于潜移默化的学术认同。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我们祝愿郑振满教授永葆学术青春,继续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史学人才!


撰稿:安雨童

 

轉自廈大人文公眾號919日訊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