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巫能昌:《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2-05   信息员:   浏览次数: 306


巫能昌,《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道教儀式叢書》之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9年。


內容提要

閩西上杭的道壇覺真觀靈應堂開創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靈應堂的歷史雖不過百年,但其師承兩個分別擅長正一科法和驅邪法師儀式的老道壇,自其創始之初便已成為上杭北部和長汀南部最負盛名的道壇之一。壇班成員均為民間火居道士,能舉行大小法事十餘種。本書主要考察靈應堂的驅邪法師儀式傳統,兼及正一科法傳統。上編研究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閩西宗教文化背景和道教傳統,以及靈應堂道壇概況。第二部分對靈應堂驅邪法師傳統的儀式和神譜作全面記錄和分析。第三部分以靈應堂為中心,著眼於儀式傳統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係,考察道教驅邪法師的傳統對地方社會文化的意義。下編資料篇為靈應堂科儀本選編,以及田野照片補錄。


目錄

 

致謝《道教儀式叢書》編委會

 

《道教儀式叢書》弁首勞格文

 

《道教儀式叢書》述要呂鵬志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前言序勞格文

 

上編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緒論

 

一、法師傳統的發現

 

二、法師傳統的儀式、神譜和神明崇拜

 

三、法師傳統與華南的社會文化進程

 

四、本書的田野基礎和主要論題

 

第一部分閩西靈應堂

 

第一章閩西的宗教文化背景

 

一、道教相關儀式專家

 

二、佛教相關儀式專家

 

三、儒教相關儀式專家

 

四、作為靈媒的巫

 

五、結語

 

第二章做道和做覡:閩西上杭一帶的道教傳統

 

一、引言

 

二、上杭一帶道壇的科法傳統和儀式分類

 

三、結語

 

第三章靈應堂及其道士

 

一、陳林堂的道壇和活動

 

二、一九三〇至一九四〇年代:第二代道士的成長

 

三、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〇年代初:淡出和轉行

 

四、一九八〇年代以來:復出和重振

 

五、鼎靈道士眼中的道教

 

第二部分做覡儀式和神譜

 

第四章靈應堂的做覡儀式

 

一、儀式用器

 

二、藏魂煖禁

 

三、招魂轉竹

 

四、其它儀式

 

五、結語

 

第五章靈應堂的做覡神譜

 

一、靈應堂的三壇神像和做覡神譜

 

二、「三壇」的含義及其當代道教形態

 

三、趙侯三郎與南法

 

四、臨水夫人陳靖姑及其法術

 

五、五傷五郎

 

六、結語

 

第三部分神明、儀式與地方社會

 

第六章閩西的伯公、社公和公王崇拜

 

一、閩西的神明崇拜模式及其中的土地神崇拜

 

二、社公崇拜與社公醮

 

三、公王崇拜與公王醮

 

四、吃人的社公

 

五、結語

 

第七章閩西的黃倖三仙師崇拜

 

一、碑刻記載和口頭傳說

 

二、簡短的歷史回溯

 

三、助順護國的三仙:朝廷的敕封

 

四、仙師經卷

 

五、結語

 

第八章中國南方法師傳統中的女性:以王母崇拜為中心的探討

 

一、妙女:唐代的佛教驅邪法師

 

二、薛二娘:一位事金天王的法師

 

三、陳靖姑:女仙的女兒和門徒

 

四、迄宋至清的女性法師

 

五、當代法師儀式傳統中的王母崇拜:教法、神譜和儀式

 

六、女性度戒儀式中的王母

 

七、結語

 

第九章禁罐:一種驅邪儀式的歷史淵源和當代實踐

 

一、當代的藏魂法事和相關文本

 

二、宋代以來的㔶蓋法

 

三、收禁法

 

四、禁罐法事的主神

 

五、當代閩西鄉村的一場禁罐法事

 

六、結語

 

附錄一:閩西客家地區的道教儀式:三朝醮個案

 

附錄二:閩西靈應堂科儀本目錄

 

附錄三:陳觀寶先生藏書目錄

 

 徵引書目

 

下編閩西道壇靈應堂科儀本選編

 

壹、做道建醮科儀類

 

貳、做道建醮經懺類

 

叁、做道度亡科儀類

 

肆、做道度亡經懺類

 

伍、做道普度類

 

陸、做道安龍謝土類

 

柒、做道開光出煞類

 

捌、做覡科儀類

 

玖、做覡經懺和戲劇類

 

拾、綜合和其它

 

附錄:田野照片補錄

 

前言

本書修訂自筆者於二〇一五年七月在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通過答辯的同題博士論文,是筆者多年來關注閩西宗教和社會文化的成果。回國工作後,筆者參加了呂鵬志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組織的幾次道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謝世維和林振源教授主持的「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計劃,並申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宋元以來閩粵贛客家地區道教發展研究」計劃。期間,惠蒙林振源師兄的引薦和呂鵬志教授的大力支持,書稿得以忝列呂鵬志教授執行主編的《道教儀式叢書》,正式出版。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得益於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和劉永華教授的指導。前者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勞師不僅熟諳中國宗教史,亦曾在筆者田野點所在的区域進行過系統的實地考察,儘管他在筆者留學第二年開始的大部分時間都身在香港,並未影響對本人學業的指導,郵件往來,以及每年暑假和聖誕回法期間的交流,總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後者是我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導師,當初選擇宗教文化作為歷史研究的切入點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說是受到他的影響。劉師時常提醒我,在考察宗教時需注重歷史脈絡,回到歷史過程的問題。儘管此路漫漫,多年來和他的交流卻總能給我極大的啟發。他還幫忙潤飾了本書的英文摘要。其次要感謝的是華瀾(Alain Arrault)、貝桂菊(Brigitte Baptandier)和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諸教授。他們都是中國宗教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也是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對本研究提出了富有見地的建議。此外,華瀾邀請我參加了他主持的湖南神像數據庫項目,其中很多神像的原型均為本書所關注的驅邪法師。貝桂菊在巴黎第十大學組織了中國研究工作坊(Atelier Chine)。高萬桑先後在社會·宗教·政教關係研究所(GSRL)和高等研究實踐學院開設了道教史研討班。這些活動同樣讓我收穫良多。

本書的田野工作始於二〇〇七年,那幾年騎著摩托車像游方小販一般穿行於鄉野之間,在不同報告人家中蹭飯,以及跟隨道士前往村落或信眾家中「參與」各種法事等等場景至今記憶猶新。需要特別感謝的是閩西靈應堂的陳觀寶、陳呈祥、溫仁文、黃滿昌、黃桃標、曹榕珍、陳德鈞和黃福和等先生。尤其是陳觀寶先生,作為筆者最重要的報告人,他毫無保留地和我分享了其關於道教的知識及其人生閱歷。對他的感激是無以言表的。筆者的工作亦得到了陳觀寶先生的家人,特別是其子陳嘉祥等先生的鼎力支持。筆者在田野中還得到過福應堂曹永才、福春堂葉慶銀、集福堂楊松興、福清堂鍾清、臨城鎮張金長和張志和、新泉鎮楊福楨等先生,以及諸多其他道士和普通鄉民的幫助。此外,法國的東亞文明研究中心(CRCAO)資助了筆者田野的部分經費。

陳觀寶先生(一九二九—二〇一三) 

以下前輩和師友對本研究亦有貢獻。他們是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呂鵬志、Marc Ricard、范華(Patrice Fava)、方玲、鄭振滿、黃向春、黃永鋒、魯西奇、饒偉新、張侃、陳進國、劉勁峰、林振源、潘君亮、謝世維、張超然、謝道琳(Adeline Herrou)、嘉志(Georges Favraud)、柯佩怡、陳貴明、姜金順、朱忠飛、董思思、岑詠芳、劉清華、黃建興、羅丹和徐天基。其中,呂鵬志通讀了書稿,並提出了細緻、寶貴的修訂意見。范華和我分享了他搜集到的一些文獻資料,及其關於法師儀式傳統的觀點。陳貴明提供了他在閩西田野調查過程中搜集到的各種文獻資料,及其撰寫的未刊研究報告。朱忠飛提供了兩份關於黃倖三仙師敕封的關鍵檔案。還必須感謝的是本書責任編輯曾小瓔女士專業、高效的工作。沒有以上諸位師友的支持和幫助,這本書是無法順利出版的。當然,書中如有謬誤之處,概由筆者負責。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第二章和附錄文章曾發表於《華人宗教研究》第八和第九期,第五章的部分內容曾發表於《世界宗教文化》二〇二〇年第二期,第六章曾發表於《世界宗教研究》二〇一四年第一期,第七章的法文版曾發表於《遠東亞洲叢刊》(Cahiers dExtrême-Asie)第二十六輯。这些文章在收入本書時作了細微的修訂和格式的統一。

最後,謹藉此機會,向所有上述提及或未提及,曾給予我幫助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十年如一日給予筆者堅定支持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祖父巫志堂和內子劉曉蘭,致以衷心的謝意。

 

關於作者

巫能昌,一九八四年生,福建上杭人,廈門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EPHE)宗教系博士,自二〇一六年迄今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研究領域為宋以降道教史、明清史和民間文化,曾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曲藝》、《遠東亞洲叢刊》(Cahiers dExtrême-Asie)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