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日]鈴木文子|朝鮮半島七月十五的“百中節” ——以“祖先祭祀”儀式和“洗鋤宴”為中心
  发布时间: 2020-11-25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52

摘要:在现代的韩国,最重要的祖先祭祀活动是阴历正月和815日的中秋节。在阴历715日约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佛教寺庙会在寺庙内举行盂兰盆斋。然而这些寺庙内举行的仪式,大部分与地域社会的祖先祭祀无关。包括“洗锄宴”在内的统称为“百中”的在农闲时举行的农耕仪式,在某些地区只是作为文化财产的节日而被人们记住。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三国时代以来,受到中国历法的影响,实行了祖先祭祀。高丽时代以来,在寺院以外也有盂兰盆会的举行。李朝时代因为排斥佛教,盂兰盆会也开始不流行。但是,在朝鲜半岛自南至北的不同旱田、水稻地区,根据不同的收获物或收获季节、以不同的行事方式延续了七月的仪式传统。198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的衰退以及公共假期的设立,一方面为农业服务的阴历在民众的生活中已经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中秋节逐渐成为主流的传统节日。

关键词:朝鲜半岛;百中;秋夕;洗锄宴;产业构造;节日

 

一、引言

在现代韩国,国家法定假日中能引起民族大迁移的“名节”是“正月”(旧历一月一日)和“秋夕”(旧历八月十五日)。过节时,民众一般在家内(或在祖庙)举行儒家的祖先祭祀“茶礼”,然后前往墓地省墓(即扫墓)。此外,相当于日本盂兰盆节的节日则是“秋夕”。

“百种”在现代韩国一般称为“百中”。根据地方的不同传承,也使用“白踵” “百众”等各种汉字和称呼。在佛教寺院,盂兰盆祭(即盂兰盆会)的仪礼在佛教徒的参与下至今仍兴盛不衰;然而在村落中,百中仪礼在1970年代以后却成为走向衰退的民俗活动之一。近年来,除了济州岛等部分地区,“百种”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民俗游艺,保留着其样态。

朝鲜的各种古籍中的岁时记里虽然也有关于“中元”的记载,然而村落庆祝“百中”之时,会举行祖先祭祀和农耕仪礼活动。此节亦被看作是混杂了民间农耕仪礼、佛教、道教等复合因素的节日。在农村除上述名称之外,也可发现 “洗锄宴”“草宴”“长工日”“长工祭日”“亡魂日”等名称。虽因地域不同名称略有差异,节日期间所举行的仪式活动却十分相似。一般情况下,洗锄宴和草宴是分别流布于全罗道地区和庆尚道地区的名称。

本文首先以村落中所举行的七月十五的仪式活动为中心,基于1968-1980年在韩国全道实施的民俗调查报告书,及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文化财研究所等机构出版的各类报告书,介绍 “祖先祭祀”以及“洗锄宴”等代表性仪礼。其次,本文概观当今介绍“百中”时时常引用的李朝时代以前的各种岁时记和古文献史料,并参考此前各种学说,考察“百中”的仪式动态。最后,参考先行研究,介绍笔者的假设:即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秋夕(中秋)成为朝鲜半岛祭祀祖灵的代表性节日的来龙去脉。

 

二、“百中”的民俗活动

本节以村落中的仪式活动为中心进行概观。715日 “百中”之时所举行的活动,大致分为两大类:即以“亡魂日”等名称所象征的与死者或祖灵相关的仪礼;以“洗锄宴”“长工日”等为代表的农夫长工的休假以及村落中的游艺活动。前者在个人家中举行,而后者则是村落共同体的仪式。此外,两者中都混有祈求作物丰收的预祝仪礼性要素。《民俗调查》中与两者相关的事例分别如下所示:

1.与祖灵相关的仪式 

(1)全罗南道

①有些地方将百中作为“名节”,在家中向家神“成造神”举行茶礼。

②不同地方之间略有差异:在有供奉食物的地方,百中与正月的元日、八月的秋夕一样,被视为“名节”来对待。

③也有人将百中作为贱民之日,而非重要节日。

④有些地方也称作百中蛊(民间信仰的巫俗仪礼),由巫师(巫堂、宗教职能者)举行仪礼。此外,会去寺庙拜佛。如果不能前往寺庙,就在自家为亡魂祈祷冥福。后者也称作“百中蛊”。

⑤为了防止老鼠祸害谷物,农家将百中之日做的食物、节日的茶饭提前供奉到田地。

(2)全罗北道

并无有关祖灵的记载。

(3)忠清南道

①将七月十五称为“百种日”“亡魂日”。在祠堂(祭祀四代祖先之庙)荐新,准备酒肉,载歌载舞,欢度一日。

②之所以称为“亡魂日”,是因为晚上要备好酒、肉、饭、糕、水果来上供,以此呼唤亡亲灵魂并进行祭祀。

(4)忠清北道

未听说关于亡魂日的风俗。

(5)京畿道

①将七月十五称为百种日、百种节。之后演变成盂兰盆,韩语称作亡魂日。此时农事活动完全结束,恰逢瓜类和黄瓜等作物的最后收获时期,也是茄子和辣椒等作物花朵的盛开之际。此地有将新鲜水果、蔬菜供奉给祖先的荐新习俗。此时设立集市,故名为“百种市”。

②用酒、饭、糕等抚慰亡者的灵魂,为此会去寺庙供养,举办放生会,将鱼放生到河流。

(6)庆尚南道

百中之日设“厉祭坛”(祭祀无主鬼神之坛)的鬼神,尽可能让鬼神有食物可食用。到了99日再度将其关入厉祭坛。在此期间,如果提前挂好麻束,鬼神会被绊倒,不能四处游走。因此,从百中至99日,不能纺织麻线。如要纺织,必须在院子里张网,避免把麻线高高挂起。

(7)庆尚北道

在迎日、永川、金陵、闻庆等地,抚慰并供养父母、兄弟姐妹的灵魂。

(8)江原道

岭东地区无百中。在岭西地区,民家向祖先供奉百果,并去寺院举行百种供养。以前有举行百种茶礼的家庭,现在已基本难寻。

(9)黄海道・平安南北道

称百中为“百中蛊”。该日人们把饭放入葫芦,并将五色旗一起插入,使其浮在水面。并放生甲鱼、龟、鱼等动物。此外,该日祖先灵魂被释放,从往生世界返回现世获取食物。因此会有人去寺院摆上供品或者在万神之地(巫师的地方)为祖先举行祭拜仪式。

(10)咸镜南・北道

虽有去寺院祭拜的记载,但没有有关祖灵的记载。

(11)济州道

举行百中祭这一巫俗性祭祀(城邑里)以抚慰名为“百中”的牧童(神话中的出场人物)的灵魂,并祈求农事丰收、六畜兴旺。

2.洗锄宴

有别于寺院的盂兰盆祭和祖先祭祀,715日在农村举行百中游艺、百中祭等活动的地方不在少数。实际上不仅仅是在15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15日前后。插秧结束后要除草3-4次,其后到9月收获之前的期间称作农闲期。长工们得到假期,从主人那里领取零钱前往百中场等集市,畅享酒宴。也有些村子整个村落共同休息,享受农乐等游艺。  

因为适逢清洗、整理除草之锄的季节,韩国西南部(全罗道)称之为洗锄。而东南部(庆尚道)取节日酒宴之意,称之为“草宴”。或者因为是长工休息之日,称为“长工日”“长工生日”。或者因为该季节长工从田地走出,双足变得白亮干净,且与“百种”发音相同,有些地区也称为“白踵”,具体事例如下:

(1)全罗南道

珍岛等地一般指的是“长工日”的仪礼,本土也称作“状元游”。

部落当中,当年庄稼收成好的富农家庭,在水田最后的除草工作结束之后,让长工骑在牛背上,奏响农乐,一边唱歌一边走街串巷。此时其他人会在长工脸上涂上碳灰,为其戴上用麦秆和草做成的眼镜,并在长工背上按下土掌印。另外,在长工身上挂上细长的白棉布,众人用手握紧拉往主人家。长工的主人则会备好丰盛的酒宴招待农夫们。是日人们通宵达旦,欣赏农乐、享用美酒。

(2)全罗北道

“百種”也称作洗锄宴,因百种在农活结束后举行,也称作“长工名节”。人们暂时不需进入水田,会将脚后跟洗得白净,故也称作“白踵”(全州)。

人们清扫水井、道路,用麻绳拔河,奏响农乐(益山)。状元游与全南的相同。百种之日进行韩式摔跤活动。制作并食用糕和烧烤菜肴(长水)。

(3)忠清南道

洗锄宴也称作“草宴”“长工日”,在715日前后,选择良日举行。各户准备好酒菜,去山川溪谷唱歌跳舞,欢快地度过一天。洗锄宴指的是农事活动结束,因不再需要锄头,将其洗净存放的风俗(与(1)“长工日”的仪式和内容相似)。

设立名为“百种场”的集市。有长工的家庭,准假一天,或购物或享受宴席。此外,百种日前后举办摔跤大会,演出节目。

(4)忠清北道

此地称为百种、百中、白种、洗锄日。长工和农夫们食用特别准备的早饭,穿新衣,并领取百种的零钱。与忠南一样,集市成立,人们纷纷赶集购物。亦称作“长工生日”,也举行“长工日”的仪式活动。另外,村落选取最勤劳的长工,身着盛装,作为一等长工绕村游行。届时,用收集到的金钱和大米举行宴会。若一等长工是年长的单身者或丧偶者,如有合适的年长未婚女性和寡妇,会许配给他。

(5)京畿道

设立百种场,农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特别是长工,因农活结束,次日可慢慢休养,是治愈身体的最好时期。长工们在集市上相见,畅谈整个夏季积攒在内心的话。夏季用于田地除草的锄头会被清洗干净保存起来,以备来年使用。准备酒、糕等各种食物慰劳长工。他们在称为“连(두레)”的共同工作的地区,欣赏农乐,修整农具并储存起来,以备下个农事活动使用。

(6)庆尚南道

“长工日”的仪礼,在庆尚南道各地都有。有些地方不仅限于百中之日,约于田间除草三四次之后的最后一日举行。百中之日按理说要食用一百种韩式拌菜(拌蔬菜),然而实际上很难实现,而是食用用去皮的白色茄子(发音与百种相同)作成的拌菜。

(7)庆尚北道

在漆谷,为洞神(部落神)举行祭祀,鸣奏农乐,慰藉一年的劳苦。在其他地区,制作年糕,休养身体,或携带食物去山野游玩。在醴泉,人们请求占卜师或巫师保佑自己实现愿望。玩尤茨游戏,奏农乐,摔跤,荡秋千,喝药水。

与长工日相同的仪式在很多地区称为“草宴”。“草宴”不限于百中时举行。在第三次除草结束当天或者选择七月合适日子举行草宴的地方占了报告书的将近一半。

(8)江原道

在农村,结成小组,通过“连”这一共同劳作的方式进行插秧和除草工作。岭西地区,七月是三次除草工作和旱田除草结束的时期。在秋收之前的农闲期,为了慰劳此前的辛劳,举行洗锄宴。各户分配任务,分别携带美食前往宴会。

(9)黄海道・平安南北道

百中之日有关于放生的记载,没有有关洗锄等仪礼的报告。

(10)咸鏡南・北道

在新兴郡和洪原郡,按照传统,农夫和孩子从年长者那里得到零钱,欢度节日。在各处举行摔跤大会。百中之日,为雇佣的佃户做新的麻布衣服,款待并让他们放松身心。

(11)济州道  

714日为百中。此日不去农田劳作,而是去海边游泳。

到了714日百中巳刻,在村外的“使令(衙门小使)田”设置休息处,屠宰肥猪,摆奉供品,举行饮福仪礼。随后村民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尽享节日之乐。

畜牧业者为牛马神和农耕神举行百中祭和世经本解(岁时风俗事典组编2006 : 78-80)。

3.小结

韩国的祖先祭祀具有双重结构:其一是儒家祭祀,其二是由宗教职能者或主妇主导的具有民间信仰性质的仪礼。“茶礼”是在个人祖先忌日之时(准确说应为前一天)举行的忌日祭祀,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四代祖先,由男性司掌儒家仪礼。然而,实际上在秋夕等节日举行的“茶礼”中,有时也会混杂民间信仰性质的因素。 

比如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忠清南道C岛,半夜主妇在房间准备供奉成造神的供品和祖上床(祖先膳食),与此同时,在位于走廊的家神(SUBU)旁边为祖先以外的鬼神摆放供品——“客床”。此外,在珍岛,此日会将“成造瓮”中换上新谷,主妇一边供奉祖先床,一边祭祀。离岛以外,首尔近郊血统正宗的权氏一族过秋夕时,根据巫师的建议,由户主为无子孙祭祀的旁系亲属添加供品。时至今日,虽然百中时举行茶礼的记忆正日益淡去,仍可发现与全罗道的个案相同的结构。由于上述资料《民俗调查》是在短期内进行的样本调查,虽然难以知晓祭祀者的性别和场所等详细语境,但仍可看出祭祀祖灵的仪礼是由以下儒家节日仪礼及其他诸多要素交织而成的:a.受盂兰盆会影响的要素(供养祖先、慰藉亡亲灵魂),b.像厉祭坛那样对鬼神的施孤行为,c. 类似由主妇敬献给家神“成造神” 的茶礼、或宗教职能者举行的 “百中蛊”等具有民间信仰性质的仪式,d.“祠堂荐新”、“百种茶礼”。不过,d是否与c具有相似之处,资料记载不详。此外,有些仪礼不在寺院而是在巫师身旁举行。不仅如此,像ab那样,佛教和道教因素也以多种形式渗透到村落中。

在韩国,农耕仪礼与祖灵信仰具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后者更具典范性。在《民俗调查》资料中有一些例子:如1-1)中将茶礼的茶饭供奉在田地;另外,从(11)当中也能看出和农耕的关系。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阳百中戏”(庆尚北道)也是很好的例子:表演之前,人们将杂粮悬挂在立起的禾竿上。金宅圭指出禾竿象征着粟穂,从中可以看出预祝仪礼的要素。济州岛的萨满教徒所吟咏的巫歌“世经本解”当中也唱到“百种”之日向谷物神和牛马之神告祭(萨满式仪礼)的仪式活动。

此外,在百中之日或者该日前后,举行洗锄宴或倾全村之力共同筹办宴席(“长工日”)的氛围虽然越往北越淡薄,但几乎是全国共通的现象。而且庆祝活动应该在田间除草结束之后举行,属于农闲时期活动的认识也成为共识。长工是旧时村落中存在身份制度和经济格差时代的残存,地主多的同姓村落往往都有“长工日”。虽因记载不详不能直接断定,但共同体游艺(仪礼)中难以看出有亡魂祭、祖灵祭的因素。

 

三、古文献史料中的七月十五

那么七月村民的游艺(祭仪)和祖灵祭祀仪礼是从何时出现的呢?以下,笔者基于近年韩国民俗博物馆所编纂的岁时风俗方面的古文献集成《朝鲜岁时风俗资料集成》(下称《岁时风俗集成》),与读者一起概观韩国七月仪礼。

1.三国时代的七月仪礼

首先,有关三国时代百济、高句丽的七月岁时风俗的史料没有保留下来。两国仅有一些关于七月狩猎的记录。如新罗方面有“秋七月谒始祖庙”等记载;也有参拜始祖庙和在立秋之后的辰日祭祀灵星或者由国王向山川祈祷驱除蝗虫等农耕仪礼的记载。第37代宣德王时代(780-784)时,设立社稷坛,一年共计6次,分别于正月、25日、55日、7月上旬、81日、815日在五个庙宇举行祭祀。颇有意思的是这些重日当中只有七月不是在第7日,而是在上旬。这方面,笔者接下来将从与农耕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另外,这一时期没有有关“中元”的记载。

2.高丽时代的七月仪礼

佛教是在4世纪传入朝鲜半岛的。到了高丽时代(公元918年至1392年)佛教已成为国教,且出现了有关“盂兰盆会”和“中元”的文献记载。据说6世纪时中国已有盂兰盆会。9世纪以后,唐武宗偏爱道教,镇压佛教,为道教“中元”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也对朝鲜半岛产生了影响。

高丽时代,中元之时会在715日前后给官员放三天假。在寺院、以及如“癸卯设盂兰盆祭于长龄殿以荐肃宗冥祐”所述的在宫廷中举行盂兰盆祭。此外,僧侣出入村落化缘,俗世可谓一派热闹景象。但一般民众是否举行祖灵信仰仪式则记载不详。高丽生理学家牧隐(李穑1328-1396)所著《牧隐先生文集》卷18中记载了“715日”梅雨期间寺庙修道(夏安居)结束后,僧侣去村子化缘和集市中上演杂技(踯倒游戏)的情形。从上述民俗资料可以看到,虽无法判断是否有诸如“长工日”似的游艺和村民宴席,至少可以看出市井上有几分繁华景象。

3.李朝時代文献中的“百种”或者“中元”

关于百中仪礼,李朝时代(1392-1910)文献中有不少能让人联想到今天的仪式的记载。现在的岁时风俗研究和课本等都反复引用这些资料。如洪锡谟的《东国岁时记》(1849),金迈淳(17761840)的《冽阳岁时记》(1819年),以及18世纪末期柳得恭(1749—?)的《京都杂技》(1779年)等李朝末期的岁时记都是其代表性例子。上述所有作品都在“中元”这一项中记载说市井称此节为“百种”。其中,《东国岁时记》中有关“中元”的记载如下所述:

俗世称15日为“百种日”,是僧侣们在佛前供养的重大节日。《荆楚岁时记》有云僧尼、道士、俗人在寺院把供品盛在盆中上供。根据盂兰盆经中目连和尚将五味百果盛在盆中供养十方大德的记载或许可以判断“百种”指的是“百果”。因为高丽时代崇尚佛教,会在此日举行盂兰盆会。据此可推测该仪式是现代供养(斋)的起源。在我国,中元称为亡魂日,民众于月夜供奉新鲜蔬菜水果,饮酒招亡亲之魂。李安讷的诗(《东岳集》17卷,715日“夜坐对月”)中也写道“记得市廛蔬蓏贱,都人随处荐亡魂”。另外在忠清道,15日不论老幼都会来到集市,尽情吃喝,并摔跤助兴。

成书时代更早的柳成龙(1542-1607)的《西涯先生文集》中有村民为父母招魂,举行祭祀的记载。据此可知,至迟在17世纪初,在百种之日,村落中已经开始举行祖先祭祀。此外,上述诗人李安讷(1571-1637年)所著《东岳集》卷11当中有关于举办盂兰盆祭的记载。同样生活在17世纪的南龙翼(1571-1637)所著的《壶谷集》卷3、卷7以及金昌翕(1653-1722)的作品《三渊集》中都写有中元之日亲朋相聚,觥筹交错,扫墓拜祖的场景。

《冽阳岁时记》(1819)介绍了上文所述的词源说,即“百种”起源于盂兰盆会,与此同时还提到皇女在716-815日期间,把人们分为两组举行纺织麻布的比赛,败者需要招待胜者酒食,大家载歌载舞,一起玩乐终日。因此,715日为百种节(作百戏而罷 故以七月望日为百种节)的说法渐渐流传开来。因为当时两种仪式已有式微的倾向,究竟哪种词源的解说更为准确仍语焉不详。但从僧侣们荐亡超度,市井百姓欢聚在一堂饮酒作乐的情形,可管窥旧时的风俗。

4.小结

如上文所述,中元之日,寺院里会举行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俗世方面,都市和农村呈现出差异,特别是都市里会举行亡魂祭,而地方(忠清南道)也会组织能让人联想到后世洗锄宴的仪式活动。即便是在佛教被边缘化,儒教成为中心的李朝时代,具有盂兰盆会性质的活动不仅在寺院举行,也在俗世“民俗化、本土化”,其程度甚至超过今日。文集当中收录了盂兰盆会的诗文,虽不能确定是否和现在一样祭祀四代祖先,但各阶层都会在715日举行茶礼并扫墓祭祖,可以说佛儒道的历法并存其中。然而,与其说是为无名亡灵举行的仪礼,毋宁说更像是祭祀父母等祖先的仪礼。

关于百中的起源,不少研究者指出不仅与盂兰盆会,也与农耕仪礼有关联。关于新罗的织麻比赛和宴会,张寿根将其源头溯至《三国史记》。其实,百中岁时记中有介绍说,时至今日,每逢此节,庆尚南道仍有全地区共同织麻的习俗。此外,全罗北道井邑、忠清南道燕岐地方也有类似的集体织布活动。现在的仪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暂且不论,但据此可以看出的是,此地曾有过农业历法。因为盂兰盆会之时,村民会共同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作业并举行相关仪式。对中、朝节令行事进行比较研究的依田千百子指出,百中时节正逢小麦收割结束,此节承担着人们祈求秋季作物丰收的预祝仪礼性的职责。中国同样地把该时期作为祭祀祖灵的时机,且与佛教结合后得到进一步强化(依田1969:114)。虽未示以具体例子,但如前文3.1资料所显示新罗时代宫廷祖先祭祀或者社稷坛仪礼等礼仪都是在7月举行。据此可以判断祖先祭祀与百中的结合或许不单纯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该时期村民在农闲时期举行的洗锄宴仪礼也颇具象征性。“호미씻이(HOMISHISHI)”对应的汉字为 “洗锄宴”。一般通常认为该词在《增补山林经济》(1766)一书中首次出现。,林亿龄(1496-1568)所著的《石川先生诗集》 (1572)也有关于“洗锄”的记载。此日,村中老人清洗锄头,享受美酒佳肴,歌舞游乐,与现代的节日活动类似。同书当中也有“七月七夕时”过节的记载。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不仅仅是在百中之日举行仪式。因为此节原意就是 “除草之后的休息日”。例如,忠清道会在农事活动稍告一段落的七夕之时举行游艺。上述的裵永东指出洗锄宴出现的背景要素之一是,17-18世纪开发了新的种植技术,使得水稻小麦一年二作成为可能,农业中开始引进集约型的“连”等共同劳作形态。虽然裵氏指出200年前已有 “洗锄”的记录,推测一年二作的出现是百中扩散到全国的重要原因。但其起源或许更为古老。如上文所述,当代韩国,该地区7月也是其他杂谷类、蔬菜等的收获期。此时田地除草工作结束,相对而言正处农闲期,庆祝该节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节日的多样性和格式化——秋夕(815日)、百中、端午

那么,因为什么,以及从何时起秋夕开始成为祭祀祖先的代表性节日呢?虽然难以追本溯源,但上述《东国岁时记》的秋夕项目中介绍到——自新罗的三代儒理王(公元24-56年)以来,于716日至815日期间举行织麻竞赛游戏,称为“秋夕”或者“嘉俳”,是农村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此时,新谷初上,收获季节临近,人们食鸡肉,饮白酒,与邻里街坊欢快庆祝。另外,在济州岛男女尽享歌舞之乐,或者分成左右两队举行拔河游戏。这两项记载都出现在朝鲜地理书《东国舆地省览》(1591)当中。由此可以看出,在某种意义上百中是收获祭,同时也是秋夕时节庆祝丰收的预祝祭。因此,后世的研究者评价说“百中”是处于连接农业的收获和预祝两者的循环周期之间。

此外,《东国舆地省览》中记载,作为“都市风俗”,正月(阴历11日)、寒食(冬至后第105日)、端午(阴历55日)和秋夕(阴历815日)之时需要扫墓。这四个节日并称为祭祀祖先的“四大名节”,其中寒食和秋夕最为兴盛。据此可知,至少秋夕在李朝的岁时记开始就已成为代表性节日。另一方面,注意一下百中会发现,李朝时代前期的王朝祖先祭祀中,举行茶礼和扫墓仪式的节日是冬至再加上述五大节、33日、99日以及清明。百中时只举行茶礼。因此,在上层社会,百中和其他节日略有不同。然而,秋夕和当今代表性的祖先祭祀相结合的确切理由依旧不明晰。

研究朝鲜半岛农业历法和岁时风俗关系的金宅圭指出,新罗历史上有过“嘉俳”,日本僧人圆仁在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关于839年(815日)曾有记载,居住在山东地方的新罗人战胜渤海的日子为15日。因此,每年此日当地人会供奉饮食,设置新罗独特的斋礼。但是,从李朝以前的记载来看,没有证明祖先祭祀和815日关系的例证,后世只有些许推测“秋夕荐新”和新罗 “815日”关联的线索。“嘉俳”的传承原来意指麻的收获仪式,其后与水稻栽培相结合。与其说“嘉俳”是收获祭,毋宁说是将新谷供奉给祖灵的原始方式。在朝鲜半岛(特别是南部),秋夕之际新谷开始结实,如果庄稼未能收获,有些地区会将秋夕仪礼延期至重阳,也有在横跨秋夕与重阳的大约一个月期间,流动地举行祖先告祭的案例。在以杂粮栽培为主流的朝鲜半岛北部,端午节是更为盛行的节日。然而追溯历史发现,首尔近郊的岁时记《冽阳岁时记》中的四大节日反而并未包含端午节,代替端午的是冬至。

节日的重视程度具有地域性,这是韩国民俗学界的共识。金宅圭就此提出节日圈的分类假说,把韩国分为南汉江流域以南的秋夕文化圈、北部的端午文化圈以及东南部的混合圈等圈域。从属于端午文化圈的平安北道(半岛北部),从插秧时节开始,如果年景早的话,锄草结束之后便是端午节;新谷在秋夕、重阳之后收获,且产量较低。端午节正处于农闲季节,约与南部过百中节的日期重合,同时也是秋麦、荞麦、马铃薯、大蒜、大麻等作物的收获期,这些作物与南部秋夕时供奉给祖先的作物相似。根据朝鲜半岛北部的农业历法,对照端午节可知,秋夕起源于中国历法,除此之外无其他特殊意义。此外,各地都有调查报告说,端午节的代表性民俗活动摔跤与荡秋千(如《民俗调查》所记载)也会在中南部的百中集市上进行,当地过端午的比重远低于百中。许延浩以民俗数据库为基础,分析了共同体祭祀之时所举行的摔跤活动的分布情况,据此指出从整个朝鲜半岛来看,秋夕、端午、百中等节日的日期呈现出地域性特征,这与农业形态具有相关性。许氏以具体的数据证实了一直以来的说法。据表1可知,百中节盛行的地区是南部水田和旱田的混作地区、以及旱田耕种占优势的地区;过秋夕的地区稻作占了50%以上;端午节主要在北部旱田耕种、山间农耕地区举行。另外,虽然同为旱作圈,百中在朝鲜半岛南部更为兴盛。

许氏的数据关注的是像“洗锄宴”这样举行摔跤活动的共同体祭祀,不局限在与祖先祭祀、死者礼仪有关联的活动。庆祝百中之时,既有举行茶礼的个案,也有像济州岛那样,只举办共同体仪礼的情况。也有些地区只能从佛教寺院或巫俗仪礼中看到具有亡魂祭性质的要素。另外,有些研究报告指出,在黄海道、平安道, 诸如“洗锄宴”的农耕礼仪在百中时节氛围较淡,仅在寺院举行盂兰盆会。


总之,百中活动具有地域差异。1970-1980年代进行调查时人们根据记忆,忆述举行的某种仪礼。另外,当时只有秋夕并不是核心仪礼。由此可知,秋夕成为全国节日的标准是极其晚近之事。

将日本盂兰盆节和韩国百中进行比较研究的卢盛焕指出百中萎缩的理由有三:其一,李朝时代镇压佛教,因此百中仪礼主要由佛教徒在寺院举行;其二,解放后秋夕成为节庆假日,百中时节兴起多种副业,不再是以前的农闲时期;其三,与秋夕相异,百中时(虽未阐释理由,或许与上文所说的佛教有关)将祖先迎到自己家中进行祭祀的观念相对淡薄。然而,如《民俗调查》中所述,百中时在家中举行茶礼的事例存在于各地。上述三个要因当中,林在海认为生计变化和国家假日的确定是重要因素。而且,秋夕分布于半岛南部,在韩国是一个与稻作农耕相关且优势性较强的节日,因此解放后成为众多节日的中心。然而,为何过百中和秋夕的地区的比重没有差异,可是百中的规模却渐渐缩小,其中缘由不得而知。根据泉靖一关于1930年代的研究,南部济州岛是绝对的杂谷圈。在济州岛整个家族参与其中的大型的祖先祭祀仪礼,主要在冬至和秋夕。另外,端午节时也祭祀祖先。而百中仅仅是进行共同体的(社区性的)仪礼。在珍岛,和秋夕一样的“名节”祭祀是正月上元、秋夕二大节日,此外还有元旦、2月朔日、流头、百中。在“长期持续”的历法中,理解祭祀在各地是如何开展的话,必须要根据民族志资料来进行考察。

总之,林在海的故乡“庆尚北道安东”是一个颇有意义的个案。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节令行事的标准化并未在各地推进。根据林的研究,按照金宅圭的分类,安东属于端午秋夕复合圈,总体上该说法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安东有端午、秋夕两节都举行茶礼的情况,也有其中某一个节日举行茶礼的情况。在安东的数个村落,由于农业历法的关系,秋夕不被当成“名节”,1980年之前,该节既不是节假日也不举行茶礼。即便后来成为了公共节假日,人们也不过秋夕,却视端午为“名节”,而秋季的水稻“荐新”仪礼实际上是在新谷成熟的重阳(重九)举行。1960年代后半期情况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脱离农业的趋势逐渐加强,影响生计的历法也因而改变。归乡的亲戚转而与当地居住者一起过秋夕。这与不把庆祝和祭祀作为观光资源,而是在生活实践中将重要的百中祭作为旱作和畜牧业的仪礼保留到后世的济州岛的个案,具有共同性。

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秋夕和正月是于南北分裂的1949年成为公共节假日的。至于成为连休祭日则是更为晚近之事。秋夕之所以压倒其他节日成为代表性节日,是因为在产业结构变化中,农业历法的意义消失,在此背景下,节令行事的标准化得以不断推进。

 

五、结语

依田指出,历法名称等来源于中国的事象在上层社会不断被接受的同时,有些活动也得到了独特发展,或内容有所差异,或能看到两者共存的形态。其中,中元(百中)为共存型(二重结构受容),而秋夕(仲秋)仅吸收了名称与日期,是独自发展了祖先祭祀的(名称受容)型。然而,中国和朝鲜这样的宏观对比,难以看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朝鲜半岛在三国时代以降,开始使用中国历法,但是使用方式在不同阶层、当地民众实践当中以多种形式进行组合,或者生发出完全迥异的事象。即便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之后,也绝非完全一致。秋夕之所以在韩国成为代表性的节日是因为解放后民族国家成立且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村落社会中,包含了盂兰盆会、收获祭等多种要素的七月十五(百中)在社区中逐渐丧失其意义,年中行事的标准化不断加深。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村落社会的角度,整理了中国中元节与朝鲜半岛秋夕之间在祖先祭祀历法方面的偏差,因此强调的重点是与百中农耕仪礼的关系,并未就祖灵祭祀中佛教的作用和巫俗仪礼(萨满教式民间信仰)进行详细论述。韩国把焦点放在死者仪礼上,安慰亡魂的行为除了出现在上述节日中超度众生的行为和佛教徒举行的盂兰盆会中以外,死后一年的“死灵祭”等巫俗仪礼也要承担荐亡超度的职责。换言之,在与节令行事不同的场合下也举行该仪礼。关于此点,笔者会另拟文章讨论。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载《节日研究》2019年第十四辑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