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黎俊忻 | 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碑刻整理
  发布时间: 2020-07-10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70

筆者自2013年初,在新加坡蒐集海外華人武術團體的資料,同時也開展相關的田野調查,過程中聽得許多發生於廣惠肇碧山亭的故事。此後翻閱相關的特刊和書籍,深感碧山亭於廣惠肇三屬華人的重要性,因而為該機構作碑刻整理,望與同好共享。收錄範圍為碧山亭大伯公廟內現存古碑共計十通,時限自1890年至1976年。一方面參考前人整理的成果,與原碑校對修訂錯漏。同時全部增補碑文中捐贈名錄及執事名單。碑刻所及,有碧山亭初建時捐贈芳名,有歷年進行「萬緣勝會」活動的詳細記錄。關於萬緣勝會有兩通產生於日佔時期,其中夾有大量異體字致使錄入困難,只好以台灣教育部公佈異體字網上字典查證後以正體字代替。此項工作得到碧山亭公所來自十六會館理事的支持和幫助。時任主席施義開先生、秘書長陳翠玲女士為筆者提供資料。康樂組霍秉權先生於炎夏之中為筆者拍攝所有碑文,中山会馆劉玉珍女士幫助清除雜物。還得到新加坡鶴山會館提供資料,在此一並致謝。 

廣惠肇碧山亭原址位於始新加坡東北部,至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建立後逐步擴展,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政府徵用前約有324英亩土地,跨越現時碧山、大巴窯,直到宏茂橋一帶。「廣惠肇」顧名思義指在清代建置下廣州府、肇慶府、惠州府三屬範圍。碧山亭最初的功能,即為新加坡來自三屬的鄉人提供墳地殮葬。後來墳山之中還發展出鄉村、學校、茶亭,及為當地人而建的小市集。該地被政府徵用後,碧山亭公所只爭取到六英畝土地,安置火化後的先人遺骨。現時碧山亭所有建築均是搬遷後重建的,尚可見靈塔之上廣惠肇三屬十六會館各自的總墳,及私人所購的骨灰位。可算是新加坡少數尚存的實體墳場。

碧山亭舊地圖,出自《廣惠肇碧山亭萬緣勝會特刊》1960年,頁15,繪制日期不明。 

華人素來重視生死葬祭、落葉歸根。對於客死異鄉者,或想方設法運回故土安葬,或就近建設義山收埋骨殖。在中國境內,此項工作多由同鄉會、公所等組織完成,如上海廣肇公所等。然於海外華人情況略有不同。直到晚清提出保護僑民、允許雙重國籍之前,華人出洋後即為帝國政府擯除於外,不得歸家。其後雖仍有不少華人仍選擇回鄉安葬,但畢竟路途遙遠。他們在本地的殮葬需求更大。東南亞許多開埠較早的城市,都可見歷史悠久的華人公冢。如檳榔嶼福建公冢(在1805前已經存在),吉隆坡廣東義山(在1895已建立)。單就新加坡而言,即有福幫恆山亭(1830前已存在)、潮幫泰山亭、俗稱「咖啡山」的武吉布朗墳場。這些墳山帶有強烈的方言群的色彩,也在多民族雜處的東南亞社會中,表達著華人慎終追遠的文化特徵。華人每年行青、祭祖,處處體現非常豐富的家族、社群的信息、以及對「唐山」的想象。 

廣東籍鄉人在新加坡最早建立的墳山是由廣客兩幫共同管理的青山亭、福德祠綠野亭(大約建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此後二者相繼葬滿封山,「廣惠肇」與客幫「豐永大」、嘉應五屬分立,出現廣惠肇三屬獨自經營的碧山亭。這一過程意味著跨地域與方言的「廣惠肇三屬認同」逐步建立,也是體現了廣客社群重新整合。2000年出版曾玲、莊英章合著《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崇拜與宗鄉社群整合——以戰後三十年廣惠肇碧山亭為例》一書(以下簡稱《戰後碧山亭》),即利用綠野亭檔案與碧山亭碑記,對此作過討論。 

在碧山亭中擔任要職者,往往經濟實力雄厚,且享崇高的社會地位。他們以極大的財力、人力,投入墳山的清理、重修、開辟路橋、購置新山等工作。以著名僑領番禺胡南生(亞基)為例,他本為新加坡殷實富商,於1877年受滿清政府委任為首任駐新加坡領事。《勸捐碧山亭小引》一碑顯示,他在1890年與岡州會館著名「七頭家」商號一同為碧山亭捐獻過數目不菲的款項。此外《建設模範墳場序》及萬人緣碑記,我們也可通過捐款和任職記錄大致了解當時廣幫社群中活躍的成員。 

碧山亭的重要活動之一,是自1921年開始舉辦「萬人緣」勝會,以僧道尼開壇超度孤魂。香港中文大學蔡志祥教授的研究成果《萬緣勝會——從華南到東南亞》,即利用碧山亭碑文,梳理萬人緣儀式在民國初年反對迷信的風氣下,通過「紀念」活動而得到國家認同。同时明确此会整合华人的作用及巨大的經濟效益。對比「萬人緣」廣東城鄉、馬來亞檳城、越南堤岸等地廣幫社群中傳播,也可側面了解民國時期海外華人與中國的深切聯系,不獨在政治經濟的層面,細緻到儀式與習慣皆如此。 

凡此可見碧山亭碑刻中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值得廣為傳播。前人整理的碧山亭碑文,始刊載於1960年《廣惠肇碧山亭萬緣勝會特刊》(以下簡稱《特刊》)。然而所載七通全為正文部分,對捐贈者、主事者一概從略,無疑會失去大量的歷史信息。1969年出版由陳荊和、陳育崧整理的《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以下簡稱《集錄》),收入碧山亭碑刻三通。二陳的蒐集工作早在七十年代,他們所見碑刻如《勸捐碧山亭小引》較今天更為完好。故所缺部分只能通過《集錄》作補充。只是筆者依這些文稿與原碑核對,發現有錯漏跳行,需加以增補訂正。此外本地文史工作者區如柏女士為碧山亭碑刻寫過一些介紹性文章。以上資料中已有和未收錄的,都需再作整理,方便研究。

碧山亭 

細察碑文內還有很多細節可追尋。如廣惠肇三府属下行業工會在新加坡的发展与式微。在1921年《碧山亭萬人緣紀念碑》及郭明整理的《廣惠肇碧山亭各會館社團總墳集編名錄》中仍可見大量行業工會存在。六十年代以前的萬人緣碑記也經常使用「三屬七十二行」一詞,此後卻不見出現。這些行業工會消失後,他們的功能是否由會館、公所等機構代替,其中的人事變動是否影響到華人社會的結構?又如在數次萬緣勝會中,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可以看到大量社團參與其中,除了宗教社團外還有從事戲劇、武術等團體,他們與碧山亭的關係如何。此外碧山亭與留醫院、碧山學校之間,也有可深究之處。現有檔案資料已表明碧山亭學校究竟從屬公所還是該歸私人擁有,引起過公所董事的很多討論。這些機構的功能涵蓋了新加坡廣幫三屬華人生老病死各個方面,則他們之間如何相互合作,發揮作用,可以發掘戰前的報刊材料,與碑文比照作進一步研究。 

就筆者的田野經驗而言,碧山亭安葬了不少武術界先師前輩,也是廣幫大量有習武傳統的會館、行會的總墳所在。春秋二祭往往成了這些社團展現實力的平台。目下這些社團彼此默契錯開春祭的時間,但歷史上直到七八十年代,仍存在互不相讓有所衝撞的情形。這些少見於文字的故事,似乎顯示碧山亭在「整合三屬」之外,還反映廣惠肇社團內部更為錯綜複雜的關係。故筆者認為碧山亭的研究尚可拓展到本地華社運作的更多層面。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2013年,第72期,頁1-28。注釋、碑刻内容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