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鄭振滿、丁荷生_《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漳州府分册》前言
  发布时间: 2019-09-14   信息员:   浏览次数: 410

 《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漳州府分册》前言

自一九八七年以來,爲了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社會文化史,我們走訪了福建各地的許多寺廟,收集了豐富的宗教史資料。在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我們計劃把這批資料分類整理出版,本書是此項工作的初步成果之一。 

福建古爲閩越之地,其俗『信鬼尚祀』,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魏晋以降,北方漢人大批入閩,儒、道、釋三教也隨之傳入福建。宋元明清時期,祖先崇拜與地方神崇拜日益盛行,各種秘密宗教和地方教派也相當活躍。此外,福建歷史上長期的海外貿易活動,爲摩尼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福建各地現存的宗教史資料極爲豐富,是研究中國傳統宗教的理想窗口。我們希望通過系統分析相關民間歷史文獻,瞭解中國宗教的多元發展和豐富内涵。 

在這套書中,我們對宗教做了廣義的解讀,特别關注了各種不同背景下的供奉與祭祀等儀式活動。我們認爲,衹有置於具體的社會文化事件的語境中,宗教才能得到充分理解。本書收録的碑銘,涉及社會文化生活的衆多領域,展示了地方歷史變遷的廣闊圖景。諸如水利、交通、醫療、教育、人口流動、村落組織、族群關係、地方戲劇、歲時習俗,都可以從中找到存在或演變的軌迹。這些資料對於其他領域的地方史研究來説,無疑也是彌足珍貴的。 

收集碑銘并加以考證,在中國傳統學術中稱爲金石學。這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至少可以上溯至宋代鄭樵的《通志》。福建地區的金石彙編已有十餘種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陳棨仁的《閩中金石略》和馮登府的《閩中金石志》,共收録了數百方歷代碑銘。不過,由於金石志的編者大都偏重於考古,他們一般衹收集那些年代久遠、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碑銘,而很少關注明清以來的資料。他們通常也忽視純粹地方性的碑銘,特别是那些羅列寺廟捐助者名單的題捐碑。然而,往往正是這些題捐碑,爲我們提供了有關民間宗教與地方社會組織關係的詳細證據。

歷代編纂的地方志,也曾選録了一些當地碑銘。大量碑銘在現實中逐漸遭到破壞,地方志成了部分碑銘的諾亞方舟。不過,我們將實物尚存、方志亦收的碑銘對校後發現,被收編的碑銘幾乎都遭到了肆意的篡改乃至大刀闊斧的删節。正如康熙《寧化縣志》的編者所宣稱的,收入地方志的碑銘應當具有較高的文學水準。因此,地方志的編纂者往往對碑銘擅作删改。當然,從文化史的觀點看,前人有意識地删改原有碑銘内容,對於後人瞭解儀式形態與宗教制度的再生産與再詮釋過程也不無裨益;但前提是該碑銘實物尚存,後人有幸將文獻與實物對照,在我們的經歷中,這種案例極爲罕見。而且,地方志較多地代表了官方的立場,我們很難期望從中找到鄉村小廟的資料,而這對於社會文化史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近幾十年來,又有一些福建學者致力於收集宗教碑銘。例如,吴文良的《泉州宗教石刻》、陳達生的《泉州伊斯蘭教石刻》,都是地區性和專題性的宗教碑銘專輯。蔣維錟的《媽祖文獻資料》也收録了一些相關碑銘。這些前輩學者的工作是富有啓發性的,在此謹致謝意。 

當然,本書不同於傳統的金石學著作,也不是地方志資料的簡單摘編;相反,本書資料主要得自田野調查,其中多數是從未見諸文獻的現存碑銘。在有些地區,我們逐村逐廟地查訪碑銘,詳細瞭解與之相關的背景資料,儘可能把碑銘與當時當地人們的生活聯繫起來。 

尋訪碑銘是費時耗力又趣味盎然的經歷。我們曾藉助各種交通工具,從公共汽車、吉普車、小轎車、摩托車到自行車、拖拉機,有時還不得不徒步穿越山間小道。旅途中曾發生許多意外事故,難以一一細説。有一次,我們爬過一堵磚墻,去搜尋據説被鎖在破廟中的碑刻。我們合力扒出碑刻時,殊不知背後那堵墻正在摇晃,并在我們察覺有异、面面相覷時轟然倒塌,差點把我們壓扁。這些驚險并未衝淡我們發現新碑刻、新材料時的喜悦,以及跟着村民穿過稻田、翻過山崗時的樂趣,而村民對社區光榮歷史的自豪、對我們工作的熱情支持更是令人感動。大量碑銘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劈碎,或是在近年的大興土木中被埋没,我們幾度跟着村民耐心地搜集碎片并逐字拼凑。我們也傷心地發現,有不少殘碑被當作建築材料,或用於鋪路搭橋,或用於浣衣洗菜,而碑文已經磨損殆盡,無法識讀。當然,近年來也有不少寺廟和社區,爲保存和保護這些文物做出了努力。在這些地方,我們經常看到表彰捐助者的新碑刻,如今也和歷代芳名并肩卓立。

面對默默矗立的宗教碑銘,我們經常陷入沉思:它們在曾經所處的歷史背景中,或是在其依舊竪立的場所中,究竟有何意義?許多碑銘立於作爲社區樞紐的寺廟中,不斷向人們訴説着社區的起源、發展和寺廟在其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觀察地方宗教史和社會史的視角。碑銘是活生生的歷史,必須置於它們曾經或仍在發揮作用的社會背景中去考察。事實上,有不少碑銘是新近撰刻或翻刻的,説明這種書寫載體在中國宗教中具有持續的重要性。毋庸贅述,這些碑銘是從地方史背景研究中國宗教的最有價值的原始材料。 

除了收録現存的宗教碑銘,我們還從歷代地方志、金石志、寺廟志、水利志和文集、族譜中收集有關資料,以期更全面地反映歷史上各種地方宗教的發展脉絡。我們在每篇碑銘之後都加了按語,交代碑銘所在地或資料來源,并對部分碑銘作者、年代、傳記人物等背景信息加以簡要説明。有些碑銘輾轉收入各種地方志,我們也一一注明,并首選最可靠、最完整的版本與實物進行對校。附録提供了與碑銘相關的文獻、宗教設施及其地點的索引,希望有助於學者對這些資料加以綜合利用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我們在尋訪碑銘的同時還收集了大量背景資料,包括族譜、寺廟志、經文、科儀書、儀式戲、簽詩、神話、神像、壁畫及傳統建築的影像。我們希望將碑銘資料與民間文化的其他載體結合起來考察。由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劇烈的社會經濟變遷席捲中國東南地區,發掘與整理這些資料變得空前困難也更爲緊迫。希望有更多人對這些資料進行保存整理與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研究地方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方法。這已超出了本書的範圍,我們衹能在積纍足够多的原始資料之後進行嘗試。可以肯定的是,在社會變遷的不同階段中,轉型中的儀式乃是地方文化自我組織和自我定義的關鍵因素。

毫無疑問,在我們未曾踏足的角落,還存在着更多的宗教碑銘;在本書編纂和審稿的過程中,我們的田野前綫也不斷有新的發現。本書遠未能窮盡福建各地的宗教碑銘,我們也計劃陸續推出增補卷。讀者如能提供任何綫索,我們將不勝感激。也歡迎讀者隨時指出本書中的任何錯漏,幫助我們不斷修正和完善。讓我們爲保存歷史文化互助共勉!

(本文經編者授權發佈。原載《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漳州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12月。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漳州府分册》前言.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