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推動鼓浪嶼研究躍入「新時代」
  发布时间: 2017-10-31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40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鼓浪屿申遗成功后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好地发挥学术研究在鼓浪屿文脉传承及利用保护中的支撑作用,1025日,厦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院与鼓浪屿管委会共同召开“鼓浪屿申遗成功后鼓浪屿研究工作座谈会”,就今后一段时间内如何深化鼓浪屿研究,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现摘编专家部分发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整体规划    重点突破

●林聪明(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研究鼓浪屿历史文化、保护鼓浪屿历史文脉的指导思想、研究重点和实施方案,并加强整合研究力量;突出实事求是,鉴于鼓浪屿历史文化史料的不足,有不少内容是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的,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比对核验,建议有关部门能整理出一个规范的鼓浪屿历史文化讲述文本。突出扭住重点,建议抓好以下几个研究重点:一是对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黄秀烺、林振勋、许经权等华侨和台湾的林尔嘉进行人物群体系统研究。二是鼓浪屿的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三是西方宗教在鼓浪屿的传播历史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的研究。四是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历史和评价的研究。五是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文化源流研究。六是鼓浪屿音乐文化的系统研究。七是闽南移民对鼓浪屿开发和发展的作用的研究。

编辑外文鼓浪屿研究专刊

●龚洁(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

后申遗时代鼓浪屿宜“小而精”,要更好地凸显自身特色,比如可发扬鼓浪屿历史上女子特色教育优势,开设新时代特色教育。此外,要做好综合保护工作,包括对53处申遗要素的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规划保护等。还可以探索外文鼓浪屿研究,比如考虑编辑全英文、全日文的鼓浪屿研究专刊。

保护应活化    研究应国际化

●王日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鼓浪屿的保护应在活化上下功夫,纯粹建成博物馆岛势必导致鼓浪屿生机和活力的丧失,应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有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并力求有序管理,使其成为文化融合的平台和基地。鼓浪屿研究应当进一步国际化,不宜仅是自言自语,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性的鼓浪屿学术研讨会等,彰显鼓浪屿的国际影响力。

三个明确    推动未来发展

●吴光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系系主任、教授、博导)

对于鼓浪屿的未来发展,建议:一是明确定位。大力推动博物馆多元建设,集影视性(闽南记忆影视博物馆)、实物性(鼓浪屿建筑微缩景园)、商业性(闽南工艺品博物馆)、餐饮性(闽南小吃博物馆)、艺术性(钢琴博物馆)、休闲性(花园博物馆)、历史性(闽南杰出人物或者工匠博物馆)为一体的博物馆建设群。二是明确主体意识。地方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行业界别的自我意识,政府予以引导,让具有雄厚资本的产业(上述所提的各个产业类别进入鼓浪屿)进驻。三是明确示范意识。适时解决鼓浪屿人口搬迁、学校搬迁(学校改为夏令营基地、实践基地)、危房拆除(建设街心花园)、人员清理等一系列问题,以此为契机推动老城区改造,确立厦门城市改造的典范社区。

在涉侨领域 开展密切合作

●郑文标(华侨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希望能与鼓浪屿相关研究部门合作,在鼓浪屿涉侨研究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可从历史资料研究、侨乡文化现状研究及相关侨务政策研究等层面开展鼓浪屿华侨历史、文化与政策的研究,成果形式可体现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著作,或提交咨询报告给上级领导部门,发挥学术研究及智库建设的作用。对于涉侨内容建议开发相关数据库,便于查询、统计和展示。

翻译出版“鼓浪屿文库”

●何书彬(非虚构文学作家)

研究鼓浪屿,应百花齐放,不应有门户之见和地域之见。鼓浪屿研究很多史料保存在外国著作中,希望社科联组织力量,翻译并出版“鼓浪屿文库”。非虚构文学为历史传播领域里的一种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的表达方式,是讲好并传播“鼓浪屿故事”的重要手段,希望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进一步办好《鼓浪屿研究》学刊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办好《鼓浪屿研究》学刊,应在办刊经费、人员上加以保障,使之正规化、常态化、稳定化。争取推动《鼓浪屿研究》获得刊号,进入国家期刊评价体系。应保持学刊的国际视野,在稿件选题和史料搜集方面,注意把眼光放在外面,尤其要注意外文文献的研究及动向。注意吸引国内各方面学者撰稿,在目前本土学者较多的情况下,努力扩大稿源和作者的广泛性。

搭建研究平台  加强交流传播

●戴一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要搭建好平台,可以成立松散的联盟,比如鼓浪屿研究会,也可以是紧密的联合,如研究中心等。要抓好基础工作,在资料建设上应当考虑建设数据库,在专题研究上应避免重复劳动。要注意交流传播。交流可以是团队内部的定期研讨,也可以是与国内外同行的研讨,比如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在传播上除了发表出版研究成果,还应考虑如何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应。

借鉴各国各地区经验  提升文化遗产

●张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已积累了不少遗产保护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澳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可以借鉴,他们设有澳门研究基金,与澳门大学合作研究,资助教师建立研究团队开展基础研究,或资助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出版,目前已积累了大量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除了出版刊物,他们每年还定期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这些举措不仅继续提升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并且拓展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示范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

研究要有新观点、新思维、新突破

●萧春雷(《厦门晚报》资深记者、作家)

挖掘整理出版鼓浪屿中外文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基础性文献资料库,向研究者公开开放,免费查询使用,以促进鼓浪屿研究深入进行。拓宽研究范围,不要只着眼于鼓浪屿,应把鼓浪屿研究放在厦门史、闽南史和福建海洋文化史等广阔背景下进行研究,放在大航海时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学术高度。努力创新,鼓浪屿研究要有新观点、新思维、新突破,不应老在原有话语体系上打转。(按发言先后排序)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蔡佳伍,原载《厦门日报》20171027日第B7版)

推动鼓浪屿研究跃入“新时代”.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