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韓國磐_漫談學習和研究隋唐史
  发布时间: 2017-10-0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381

漫谈学习和研究隋唐史

韩国磐

承《文史哲》编辑部的盛情美意,嘱我写篇怎样学习和研究隋唐史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自己没有什么好的经验体会,就拉杂地谈谈吧!

学习和研究隋唐史,首先必须具备中国通史的知识,将隋唐史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整个链条中的一环,以明其来龙去脉、承前启后的各种意义和作用。如果没有通史为基础,就可能出现许多毛病,诸如过分强调隋唐史的特殊性,或者有意无意地割断历史等等。我们知道,隋唐的许多制度或措施,如均田制和租庸调、两税法、职官制、学校和选举、兵制、都城建置、户等、市易和交通等,或者继承前代而有发展变化,或者出现于此时而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或者既因革前代的措置而又光大于后代,如果缺乏坚实的通史知识,就很难进行探讨。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即教学时我们不能只教隋唐史,而不教其他课程如中国古代史或中国通史等基础课。要想有比较坚实的中国通史知识,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必须精读一下,再看看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司马光曾尽其精力于《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才写成;写时曾请刘攽、刘恕、范祖禹分段编写,而司马光总其成,考证史实,整饬文字,统一体例,编成一部很好的编年史巨著。我们读《资治通鉴》,还必须注意同时读胡三省的注文。

其次,要学好隋唐史,则对隋唐最基本的史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纪传体史书,必须扎扎实实地精读,不能轻易放过。固然,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偏重于写帝王将相,写封建的典章制度,这里有美化封建统治忽视劳动人民的问题。但至今保存下来的能够比较丰富地记载隋唐史实的著作,还是离不开上举各书。我们不能要求古人写出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劳动人民的历史,倒是需要我们发掘和整理劳动人民的历史于古史记载之中。《隋书》和两《唐书》,在二十四史中还不失为较好的史书。如《隋书》的纪、传由魏徵监修,由颜师古、孔颖达等执笔;志本名《五代史志》,由长孙无忌监修,李淳风等专修《天文》、《历律》等志,发挥各人专长。书中虽有缺点,但还是一部记载较为翔实的史书。

署名为刘昫,实为赵莹、张昭远、贾纬等修成的《旧唐书》,关于穆宗以后的纪、传,叙次不当,详略失中。但穆宗以前的纪、传史事,依据唐朝史官的记述,有本有据,文亦简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大抵长庆以前,本纪惟书大事,简而有体;列传叙述详明,赡而不秽”,还是写得好的。同时,书中保存了较多的诏令奏疏等原始资料。《新唐书》的纪、志、表由欧阳脩主修,列传由宋祈主修,本纪过于简略,列传中则多改唐人诏敕奏议等骈文为古文,弄成所谓“涩体”,这是其短处。但其中的志、表,写得很好,增加了《仪卫志》、《兵志》、《选举志》,制成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这些都是书中的精华。列传中还增加了《藩镇列传》、《卓行列传》等类传,删去旧书六十一传,增补三百三十一传,矫正和补充了旧书的不足之处。两部《唐书》各有短长,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

再则杜佑所著《通典》,王溥所著《唐会要》,是研究隋唐时典章制度的必读史书。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不仅是唐律专著,而且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律专著。署名李林甫的《唐六典》,是唐代官制的专著。吴兢的《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施政的经验总结。宋敏求编的《唐大诏令集》,是唐朝诏令制诰的汇编。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的地理专著。这些都是研究隋唐史不可缺少的各方面的专著。

此外,类书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也有许多必须参考的可贵资料。唐人文集也有相当的数量,其中保存了颇多史料,如能通读《文苑英华》、《全唐文》这样的总集也行。笔记如《大唐新语》、《唐语林》、《唐摭言》等也不少,但通观《太平广记》,大体也可十得七八了。另还有若干有关的佛教著作可资参阅。

还要提到的是现代发现了许多隋唐时的文物,其中有不少文件, 20世纪30年代《食货》杂志曾将其中的户籍残卷汇集为《唐户籍簿丛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编有《敦煌资料》第一辑。日本学者池田温编有《中国古代籍账研究·录文》等。这些文物和文件,都是研究隋唐史最直接的珍贵资料。至于现代学者关于隋唐断代史或专史的著作,有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唐人行第录》,向达先生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吕思勉先生的《隋唐五代史》,谷霁光先生的《府兵制度考释》,杨志玖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纲要》,吴枫先生的《隋唐五代史》,胡如雷先生的《唐末农民战争》,杨廷福先生的《唐律初探》,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的《中国经济史考证》上卷,桑原骘藏先生的《唐宋贸易港研究》,仁井田陞先生的《唐令拾遗》,堀敏一先生的《均田制度研究》,铃木俊先生的《均田租庸调制度研究》,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魏晋隋唐史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我自己的《隋唐五代史纲》、《隋唐五代史论集》等,此外著作尚多,不能列举。这些著作,都可供参考。

以上所列隋唐史书已不少,但进行某些专题研究时,可能还会感到不足,因此,必须熟悉一下目录学,既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可从此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目录学,一方面要看看史书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看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书目答问补正》等书,至少,也要常看《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另一方面,要随时看看现在报刊上的新书目录,现在按年出版的《出版年鉴》,对于搜求现在出版的隋唐史著,很有裨益。

以上所言,主要是从掌握必需的史籍方面来谈的。在进行学习和研究时,更须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则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对隋唐史的学习和研究,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必然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迷失方向,或者重走封建的或资产阶级的老路,陷入浩如烟海的史书堆中不能自拔,脱离实际,脱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史学而奋斗的伟大任务。

二则在前面所列举史籍中,必须仔细精读《资治通鉴》、《隋书》、两《唐书》,这是最基本的。只有熟练掌握这四部史书,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进而运用各种史料,探讨问题,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精读这几部史书,就是要勤读、勤写、勤思考。勤读,要做到熟读一些重要的史文;勤写,要边读边写笔记或卡片;勤思考,要能善于在读、写时发现问题。如写读书随感或心得体会,可用笔记方式,为摘录资料,则用卡片为宜。所录卡片,应进行详细的分类,以便于供查阅写作之用。顺便谈谈,不仅要记笔记、抄卡片,必要时还得抄录整本书。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都靠手抄,唐代就有大量专门抄书的书手,抄佛经的则称为经生。印刷术发明后,还有不少书靠手抄流传。现在固然不必强调手抄,更非要做书手、经生,但自己手抄某些必要史籍,妙在其中,不必多赘。而所以强调精读上列四部史籍,旨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则进行研究时,还须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有人说,历史学是各学科之母,这未免太“大历史学主义”了。不过,在古代学科分工未细时,历史学确有点包罗万象。即使现在,与历史有关的学科依然很多,牵涉面很广。因此,研究历史,对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字学、文学艺术、地理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等,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自己在探讨历史问题时,迫切感到有此需要。特别是搞唐史的,必须具备对旧体诗和古文的修养,能讲能写。因为唐诗和古文运动,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色,也是体现整个唐朝历史的重要特色。

四则写历史论文时,宜从小问题、写短篇论文开始,不要急于写长篇大论。一篇五、六千字到七、八千字或者万字左右的论文,便于把握中心,考虑结构和布局,运用较充分的材料,突出一个重点,透彻地说明问题,把文章写得扎实些。这样写过若干篇小论文后,再进而写长篇论文,写专著,那就会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如果一开始就写长篇大论,往往会把握不住中心,顾此失彼,抑且往往会掺水,结构不密,内容空泛。再则进行写作,必须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深入和开拓新的境界。在隋唐史方面,过去对均田制和租庸调、庄田或庄园、两税法、科举制、府兵制、藩镇割据、农民战争以及个别重要历史人物如唐太宗等,进行研究和发表的论著较多,这从前面所列现代的有关著作中即可看出。但还有许多问题研究得很少或者是空白点。如在经济史方面,对田制和赋役虽多所研究,而对地区经济、对各个行业的经济史就研究得很少。在礼乐制度方面,对唐代十部乐中有八部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和国外,有所研究,但对《开元礼》,似乎还无人问津。在兵制方面,对府兵制的研究较深入,但对当时某些重要战役及其战略战术,就少研究。在历史人物方面,像杨炎、裴度等这样带有关键性的人物,很少进行专题研究。在民族关系方面,对突厥、渤海研究得多些,对《蛮书》、《新唐书·吐蕃传》等也作了笺注,但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很少或者没有进行探讨。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一般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也很少研究。没有和很少进行研究的问题要从事探讨,研究得较多和很多的问题,还可深入展开。并且有争议的问题很多,更可进一步讨论。所以,在隋唐史范围内,可供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除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外,我们还须了解当前国内外隋唐史研究的动态,以便掌握更多的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隋唐史的研究,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史学而努力奋斗。

(原载《文史哲》1983年第4期,第3739页。)

韩国磐《漫谈学习和研究隋唐史》.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