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课程资讯
東南漢人社區研究
  发布时间: 2011-11-17   信息员:   浏览次数: 3440

东南汉人社区研究

 

授課:黃向春

 

第一讲从社会理论到社区研究

 

一、社区的概念

 

滕尼斯(Ferdinand Tennies):《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一卷,p52-145

 

吴文藻:“杜尼斯对于系统社会学的贡献”,“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见《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 Redfield):“民俗社会”,见米尔斯(C.Wright Mills)、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p188-218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八章,“社区的基本结构”,p205-228

 

二、社区的社会学史

 

W. Richard Goe, Sean Noonan, The Sociology of Community, in 21st century sociology: A reference handbook,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7.

 

Anthony P. Cohen,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85.

 

三、“社区”的本土意义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贺雪峰:“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文史哲》2006年第4期。

 

(日)守屋美都雄:《社的研究》,日本《史学杂志》第59 卷第7 期。

 

郑振满:“明清福建里社组织的演变”,见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p335-353

 

赵世瑜:“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见赵世瑜《狂欢与日常》,三联书店2002年,p231-258

 

 

 

 

 

第二讲社区与社会纽带

 

一、家与社会的一般观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日)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钱杭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二、社会纽带之一:“家-族-村落-国家”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为2000年。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

 

David Faure,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Hugh D. R. Baker, A ChineseLineageVillage: Sheung Shui, London: Frank Cass & Co.LTD, 1968.

 

Allen Chun, The Lineage-village Complex in Southeastern ChinaA Long Footnot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Kinship, Current Anthropology 37(4): 29-502, 1996.

 

David Faur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86.

 

David Faure, The Lineage as a Cultural Invention. Modern China15(1): 4-36, 1989.

 

三、社会纽带之二:“信仰与仪式”:“神-祖先-鬼”与“祭祀圈”

 

Arthur P. Wolf,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s.,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78, 131-182.

 

Stephan Feuchtwang, Local Religion and Village Identity. In Tao Tao Liu and David Faure, eds., Unity and Diversity: 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 pp.161-176,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见《第三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年。

 

张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与后祭祀圈时代的来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58期,2002年。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史林》1995年第1期。

 

四、社会纽带之三:“市场与社会结构”

 

施坚雅(William Skinner):《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Arthur P. Wolf, Social Hierarch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 Critique of G. William Skinners View of Chinese Peasant Culture.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1989.

 

刘永华:“墟市、宗族与地方政治—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6 期。 

 

五、社会纽带之四:族群认同与地域社会

 

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黄向春:“地方社会中的族群话语与仪式传统——以闽江下游地区的‘水部尚书’信仰为中心的分析”,《历史人类学学刊》三卷一期,2005年。

 

Allen Chun(陈奕麟)On the Geopolitics of IdentityAnthropological Theory, 2009. 9: 331.

 

 

 

第三讲社区的历史、结构与能动性

 

一、社区的历史、象征与结构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庄英章:《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Steven Sangren,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87.

 

Mingming Wang, Place, administration, and territorial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from South Fujian, Late Imperial China, 16:33-78. 1995.(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见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p79-130。)

 

二、社区的传统与变迁

 

萧凤霞:“文化活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1990年第4期。

 

Helen 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YaleUniversity Press, 1989.

 

三、个人生活史:社区生活中人的意识及其行为

 

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1989年。

 

庄孔韶:《银翅》,三联书店,2000年。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年。

 

 

 

第四讲从社区到地域网络

 

一、日本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乡绅论”-“共同体论”-“地域社会论”)

 

二、区域社会文化史(“华南研究”)

 

David Faure &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d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95.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郑振满、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郑振满教授访谈”,《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

 

 

 

第五讲在社区与国家之间:理论与方法反思

 

一、从社区到国家:文化多元与国家认同

 

Maurice Freedman, On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Arthur Wolf, eds.,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19-41.

 

James Watson,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China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Nathan, Evelyn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255-291.

 

Donald S. Sutton, Ritual, 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and Orthopraxy in China: Reconsidering James L. Watsons Ideas, Modern China 2007; 33; 1.

 

二、理论与方法反思

 

“差序格局”(费孝通《乡土中国》)

 

“意识模型”(Barbara Ward, Varieties of the Conscious Model: The Fishermen of South China, In Barbara E. Ward, Through Other Eyes: an Anthropologist s View of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多元结构”(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见《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附录2p331-407,三联书店1997年;《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第二章:“从民族志方法到中国社区论”,p25-64,三联书店1997年。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什么是村落?”,见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p291-327

 

George E. Marcus and Michael.M.J. Fischer, 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第四章“叙说世界历史的政治经济过程:大体系里的可知社区”,三联书店1998年,p113-156。) 

 

三、余论

 

“民间何在?”/“国家何在?”

 

“社区史-国家史”/“文化史-文明史”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中国经验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