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鄭振滿_莆田平原的聚落形態與儀式聯盟
  发布时间: 2017-08-03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107

莆田平原的聚落形态与仪式联盟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  郑振满

不好意思,我是第一次参加地理学的会议,也不了解你们的沙龙,所以我原来也不知道这水有多深,现在感觉是班门弄斧。刚才陈春声和刘志伟都引用了很多历史资料讲了一个有故事的空间过程我现在要报告的是正在做的一个课题,是我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丁荷生教授一起合作的研究计划。这个课题已经做了许多年,大概最早是从1993年开始做,最近有一个初步的成果,一个英文的调查报告要出版。但是我们的计划还没有完成,原来想解决的许多问题到现在也没有结论,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各位地理学家请教,帮我们找到更好的思路。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想通过考察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探讨宋代以来区域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这是我们研究的区(图一)基本上是在莆田沿海平原,大约是在福建沿海的中部,台湾海峡的西岸。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属于兴化府莆田县,现在属于福建省莆田市。实际上原来计划的空间范围更大,包括木兰溪流域的河谷地带,一共有1500多个村庄。我们现在已经完成调查报告的村庄都在沿海地区,大约有800个村庄左右。在这些村庄,我们找到了3000多个庙,每个庙都有各种不同的神,每年都要为这些神举行各种不同的祭祀仪式。这些仪式实际上代表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盟,我们特别有兴趣的是跨村落的仪式联盟。

  

图一  莆田平原鸟瞰图

我们当初提出这个研究计划,主要是对人类学家的社区研究不满意。他们研究的社区一般是以村庄为单位,找一个村庄就开始讲他们的故事,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质。他们这么做的结果,经常是用一个村庄的例子去反对另一个村庄的研究成果所以会出现五花八门的解释但是我们知道中国有各种不同的村庄,这些村庄有不同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经验,等等。我们以前年轻的时候喜欢跑田野,从1984年以后每年都有好几个月在乡下跑,一起去过很多地方。我们发现每个地方都是各种不同的村庄在一起, 每个村庄都会受到周边村庄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关键是要研究不同村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去看一个村庄。所以我们当时想提出的问题,就是应该从研究聚落形态和聚落关系入手,把社区研究转变为区域研究。

我们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建立莆田平原的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希望,这个系统可以综合反映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空间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在每个自然村都收集6大类资料,首先是定居的时间和行政归属,其次是生态特征和生计模式,第三是家族发展和人口规模,第四是庙宇系统和崇拜对象,第五是仪式活动和仪式组织,第六是仪式专家和相关文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莆田社会文化史的基本数据库,大约每个村庄都有300多项数据,然后把数据库和电子地图连接起来,就做成了我们自己的地理信息系统。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把我们收集到的各种资料都放到地图上,也可以把我们希望了解的资料都表现在地图上。这个系统帮助我们从空间关系思考历史过程,也帮助我们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都可以说是地理学对历史学的贡献。不过,我和丁荷生教授都不是学地理出身的,我们对地理学的认识还很肤浅,所以走过很多弯路。这个系统已经做了很多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完成,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办法说清楚。下面我想展示一些有关的地图,介绍一些我们的初步认识。

这是莆平原卫星片(图)。致说,莆田原最是一海湾,有几条河流从西部山区流入这个海湾不断带来泥沙逐渐形成了河口冲击平原。

 

 

图二  莆田平原及其主要河流

莆田平原的大规模开发,是从唐代中叶开始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唐代在莆田设立了一些屯田机构,围垦沿海的土地。当时主要是在沿海的山边修筑一些 很大的蓄水池,灌溉新开垦的盐碱地。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陆续在几条主要的 河流上修建拦河坝,又在沿海修筑堤坝,进行大规模的围垦。到南宋以后,水利 灌溉系统不断完善,沿海的堤围不断外移,莆田平原也就不断扩大了。下面是不 同历史时期莆田平原的示意图(图三)。

  

图三  唐以后莆田平原的变迁

在莆田平原的开发过程中,聚落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靠山的地带,后来随着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沿着纵横交错的水沟和堤围分布,形成条状和带状的聚落群。从聚落的发展过程,可以非常清楚地再现水利建设的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这是我们已经了解的历代聚落分布图(图四),其中方形是唐代的聚落,三角形是宋代的聚落,圆形是明代的聚落,星形是清代的聚落,菱形是近代形成的聚落,还有一些聚落形成的年代不明。

  

图四  唐以后莆田平原的聚落形态

我们非常庆幸,在这个地区可以找到很系统、很完整的历史资料,基本上可以搞清楚每个时代的聚落形态。现存的最早地名资料是宋代的,然后在明代和清代都有很完整的自然村一级的地名资料,这些地名和现在的村庄基本上都可以对得上。我们现在可以很具体地再现每个时代的聚落发展过程,差不多可以看出每隔50年的变化。

在重建聚落发展史之后,我们的重点是找出影响聚落关系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水利、政区、家族、械斗和仪式联盟的空间分布。这是关于水利系统的分布图(图五)。

  

图五  莆田平原的水利系统

莆田平原可以分为三大水利系统,在木兰溪以南称“南洋”,木兰溪以北称“北洋”,另外还有东北角这个独立的水利系统叫“九里洋”。每个水利系统都有各自的枢纽工程和灌溉系统、沿海堤围,在每个系统内部还有各种大小沟渠、闸门等水利设施,所以还要分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小系统。在同一水利系统中的村落,必须共同维护水利设施,共同分配水源,共同抗洪排涝,有时还要共同和周边的村落争水源、打官司,因此实际上就是一个水利共同体。在莆田沿海平原,水利是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不但会带来合作,也会带来竞争,历来是影响聚落关系的最重要因素。

然后是行政区划。我们对以前的历史地图很不满意,因为这些地图一般只画到县一级的政区,完全不考虑县以下的行政系统。但是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来说,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利用地方志和实地调查资料,重新确认了宋代以后的各级政区。大致说来,宋代形成的主要是乡和里一级的政区,明代前期主要是里甲系统,后来又形成铺一级的政区,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我们找到的最好的一个资料,大概是清代乾隆时期形成的铺境清册,里面详细记载了莆田县各里、各铺所属的村庄。我们根据这个资料复原了清代莆田县里和铺的政区图(图六)。这个政区图对我们理解传统时代的聚落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当时政府主要依靠里的系统收税,依靠铺的系统派差。因此,属于同一里、同一铺的村庄必须共同承担对国家的义务,通常也要共同维护社会治安、举办文教、慈善事业和举行宗教仪式,这些对聚落关系都有深刻的影响。

  

图六  清代莆田平原的里和铺

我们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家族。莆田历史上的家族组织非常发达,大概有几 十个世家大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世家大族的共同特点, 就是历代都出了很多政府官员和科举人才。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从宋代到清代, 莆田和仙游两个县一共有1700多个进士,还有为数更多的举人,可以说人文是 非常发达的所以很早就号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但是如果从地图上看, 这些进士和举人实际上只是集中在几十个大家族,大约分布在50个左右的村庄。

图七是明代莆田的主要世家大族和进士、举人的分布图,其中三角形代表进 士,圆圈代表举人,图形大小代表人数多少。我们还有关于历代牌坊的分布图、 同姓村落的分布图。从这些地图可以看出来,世家大族如何利用土地关系、市场 网络和文化权力,控制和影响周边的村落。

  

图七  明代莆田平原的世家大族和进士、举人分布

第四个问题是乌白旗械斗,这是影响聚落关系的一个最直接因素。大约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开始,莆田平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分类械斗,这个问题一直到 民国时期,甚至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乌白旗械斗的基本状况是,同一个地区的村 庄分为乌旗和白旗两大派别,到械斗的时候,属乌旗的村庄帮助乌旗,属白旗的 村庄帮助白旗,所以每次械斗都会波及很大的范围。还有一些村庄平时不属于乌 旗,也不属于白旗,号称红旗,名义上是中立的,可是到械斗的时候可能帮 助乌旗,也可能帮助白旗,实际上一般也会卷入械斗,是两边都要争取的同盟者。

图八是莆田平原乌白旗村庄的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城镇地区和少数边缘村落之外,绝大多数的村庄都卷入了乌白旗械斗。这种分类械斗反映了村庄之间的紧张关系背后的起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根源都在于对生态资源的争夺,也可以是地缘政治的问题。

  

图八  莆田平原的乌白旗村庄分布图

最后一个问题是村庄之间的仪式联盟,这是我们最近要出版的主要成果。我们在莆田平原一共找到了150多个仪式联盟,在当地叫七境(图九)。所谓是指一个的领地,七境的本意就是七个的联盟。是明代里甲系统中的一种仪式单位,一般也叫里社,当然后来又有许多变化,几乎每个村庄或家族都有自己的。现在我们找到的这些仪式联盟,大多是五到十个村庄组成一个七境,每个七境有共同的庙宇,每年一起游神赛会,一起庆祝神明诞辰。在这些七境之上,还有一些更大的仪式联盟,通常也有共同的庙宇和仪式,有时会涵盖整个水利系统。这些仪式联盟大多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前期,最迟的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形成。我们有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仪式联盟?究竟是和水利系统有关、和行政区划有关,还是和家族关系、乌白旗械斗有关?或者说,在上述的各种地理空间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和逻辑联系,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不过现在还没有很明确的结论。

  

图九  莆田平原的“七境”分布图

再说几句题外的话。在莆田平原,仪式系统是最重要的社会网络,所有人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都要通过庙宇和仪式系统来界定,所以有人称莆田的庙宇第二政据说以前乌白旗械斗的时候只要把庙里的神抬出来游,自然也就不敢再打了。民间发生纠纷的时候,经常也是到庙里去调解,大家在神像前赌咒发誓,矛盾就解决了。我们在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仪式联盟中都包含乌白旗两种村庄,但也不影响他们在一起做仪式。实际上,仪式联盟是一种社会合作的机制,这种合作经常是可以超越竞争和矛盾冲突的,所以才有可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和长治久安。利用神明信仰和祭祀仪式维持社会秩序,这可以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民间的政治智慧。这几年我们去东南亚跑,发现海外华侨也是利用庙宇系统维持群体认同。所以我们的研究计划现在已经扩大到东南亚的莆田人社区,这里是莆田一个黄姓村庄的海外庙宇的分布图十)

  

图十  莆田石庭黄氏海外庙宇分布图

我们研究的这个村庄,在国内有一万多人,在海外有两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他们在海外的居住形态基本上是大分散,小集中,在每个城镇一般都有几百人,最多的城镇有三千多人,而且主要都是从事交通行业。在海外,他们很难依赖国家政权的保护,还要和当地的其他族群竞争,所以特别需要团结互助。他们维持团结的主要办法就是建庙,做仪式。这原来是从老家带出去的传统,现在又有许多新的发明,而且这几年又传回老家来。在我们研究的莆田平原,这些年有许多华侨回来建庙,做仪式,对当地的文化复兴和传统再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吸引我们去东南亚跑田野的主要原因。

总的说来,我们的计划是想把空间的概念引入历史过程的研究。我们关注的地理空间包括生态的、行政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是多层次的、流动性的空间。我们也关注各种不同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当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做出深入的、系统的解释。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是三方面的:首先是关于150多个仪式联盟的调查报告,很快就会出版;其次是大约800多个村庄的调查资料汇编,包括村庄历史概况和碑刻、仪式榜文和宗教文献之类的原始资料;第三是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系统,基本上已经做出来了,我们希望很快可以上网,让各个学科的朋友都可以利用,一起讨论合作研究的可能性。此外,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课题,是关于跨国文化网络的问题,这也是从莆田平原的研究计划中延伸出来的。

我就说这些。谢谢,请多指教。

(原载《地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5—37页。)

郑振满《莆田平原的聚落形态与仪式联盟》.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