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鄭振滿_民間文書研究的問題意識
  发布时间: 2018-08-02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98

民间文书研究的问题意识

厦门大学历史系  郑振满

民间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更重要的是怎么去提炼问题意识,特别是在文书世界里,大家去找什么? 利用这些文书能做些什么事? 究竟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民间文书研究的大方向在哪里? 这些问题,是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

昨天读了吴才茂的文章《超越地域与民族: 清水江文书研究再出发》一文(刊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第5),就是超越地域、超越民族,作者提出的几条我觉得都很重要: 一是资料怎么去拓展,做文书不单单只能看文书,还有很多相关资料; 二是比较研究; 三是古文书学的脉络; 四是民族的特性。这些我都非常赞同,可以让学界同行去想更多的问题,去看清水江文书的研究应该放在什么样的学术脉络里。当然,我觉得还需要有更大的野心,去寻找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大家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在整理民间文书,这些工作究竟何种程度上能推进学术讨论和整个学科的发展。赵世瑜教授说要用清水江文书重新去理解西南地区的历史,重新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历史,这个是大方向。其实这个问题,到今天,我认为不单是历史学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就是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怎么接地气,怎么能够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做出自己的解释。

我认为民间文书的利用,其实始终还是有点小。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国家体制下,普通人到底是怎么过日子的?因为始终都有一套王朝制度,这个是大家都要面对的,不管是内地还是边疆,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其实大家都是要面对的。所以,我很赞同吴才茂所说的超越民族与超越地域。昨天我们还谈到,清水江文书的研究是不是应该跟台湾的民间文书进行比较,台湾也有很多民间文书,已经整理出版了很多,有的做得很精致。清代台湾面对的同样是王朝国家,那里的很多问题,可能和清水江地区是一样的。

黎平文书绝大多数是白契,那么它的产权是怎么确认的,产权又是如何交易的? 福建的契约也大多数是白契,虽然福建情况很特别,其山林在宋代就开始私有化了。众所周知,传统中国山林是公共资源,它其实没有私有化的。但福建从宋代开始私有化,那些世家大族有权力的人,想办法到政府去报税和注册,然后就说那片山林是他们的了。但到了明代以后,就开始打官司,很多人就会去抗议说: 我们几十个村,我们很多姓,本来我们就靠这个山放牧、砍柴、水源、墓地,怎么世家大族就给占了? 现在能看到很多明代的碑刻,就是打官司之后刻出来的碑。所以,山林慢慢都转移到乡族,很少私人能够控制山林。清水江文书前几年好像也讨论是共有还是私有,这个是很多人很多层的问题,福建的山地基本上没有私人能够控制,所以,交税的山地其实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集体的,或者用乡族的名义占有,或者地方社会的名义占有,当然还有分水的问题,等等。但是,经营基本上是私人,他们真正在使用那些山。这些产权问题非常复杂,民间到底用什么去处理这些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另外, 我想也是普遍意义的问题, 以前说中国是两个社会,一种文字社会, 一种无文字社会。但是现在发现这么多的民间文书,文字对普通人太重要了,普通老百姓都非常懂得怎么用文字来管理这个社会、来处理日常生活里面的各种事务。特别是在贵州,贵州原来很多人是不会认汉字,不会讲汉话,可是他们会用汉字来处理问题,这个过程怎么发生的? 我记得岸本美绪也讨论过,她把徽州文书和清水江文书做比较([日]岸本美绪著,张微译:《贵州山林契约文书与徽州山林契约文书比较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 年第 2) ,她发现很奇怪,即清水江文书在内容上有特色,但契约文书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子? 在别的地方,譬如厦门大学历史系有个学生做过福建的一个小地方,就考虑文字怎么下乡,怎么进入那个山沟沟里面去,通过研究,他发现在宋代形成的文献、明代形成的文献、清代形成的文献,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就契约而言,它从宋代、明代以后,变化就非常多,早期的契约大部分是产权交易,后来租佃变得非常复杂,譬如“一田二主”,“山皮山骨”,等等。这类的东西,到清代中期以后,福建很少这种交易的,连租佃都很少,全部变成债务,看起来是买契卖契,背后其实都是债务,它基本上是典当抵押,就是产权变成了一种债务关系,这背后其实就是商业化组织。契约文书形式的变化,其实体现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所以,我是想,做民间文书研究,既要做综合的考虑,又要有开阔的视野。

(本文为《黎平文书》首发式论坛专家演讲之五。原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年第2期,第6162页。)

郑振满《民间文书研究的问题意识》.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