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趙世瑜_「美麗的誤會」以及歷史人類學是什麼
  发布时间: 2017-04-26   信息员:   浏览次数: 470

美丽的误会以及历史人类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赵世瑜

      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我们这些年来做的这种研究去直接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思想是什么?第二个,思想是做什么用的,或者思想为什么?应该用我们的研究实践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

      从前述念群讲第一个问题,“逆现代化”开始,举出来民间信仰、宗族的复兴、重建等等,我就发现他这真的是个美丽的误会。念群自己也讲到了,科大卫说他把宗族看成公司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在做的现代化就是宗族的做法。他们没有“逆”,是念群自己理解的现代化跟他们的相“逆”,所以会觉得是“逆现代化”的现象。他们的公司也好,民间信仰也好,宗族也好,本身就在那里,而且他的现代化与更早时期的建构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他们也在不断变化,宗族肯定在变化,从宋代到现在一直都在变。

      对于珠江三角洲的人来讲,陈白沙这一类人从来都在研究范围之内。我们做田野的时候,对那些圣贤都是毕恭毕敬的。我们是把国家的思想和乡村,或者说把从士大夫到民间串通起来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一个人的精力只有这么多,他只能选择一部分东西来研究,可能很多东西都在关注,甚至纳入研究范围,但没有作为专门的主题来考虑,因此可能会引起另外一些美丽的误会。总的概括起来,念群基本是在用和传统不一样的另外一种精英论来质疑刘志伟的说法。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一个美丽的误会。念群讲为什么要重视紫禁城与地方的关系,是不是有民粹化的倾向,或者相对论,等等说法,我也不反对,可能的确存在,需要反思。

      澎生兄说到的恰恰是我们最近五年内,圈子内部不断反思的问题,包括他说的学生的问题。其实从我往贵校送的第一个学生开始,到现在也是一样,都是希望他们去学和我们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向朱鸿林先生学习思想史,注重传世文献的功夫。但是,我们现在依然认识到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经历是不同的。他们又不能够因为这个不同,而要重新经历一遍老师曾经经历的学习过程,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独特经历去反思老师那一套东西。但是,有些基本的东西是需要的,就是历史学借以安身立命的那些东西。

      今天的主题是刘志伟教授追溯华南研究的来龙去脉。我们有些共享的经验,我把它概括为,我们的方法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和传统的历史学研究不太一样。在座的看过很多历史学东西的人也体会到了一点,我们的研究是从现实出发,而不是像过去传统的历史研究那样,从过去某一个历史的节点上往后讲。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我们的切入点。在我们的眼中,这些地方上面有多少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能有若干个。这些东西我们把它逆推回去,看它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是一个对本地的今天非常重要的时段,因此从那个时段再叙述回来。我把它总结为“逆推顺述式”的研究。这样的情况下,刘志伟和郑振满的研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实际上它是讲元末明初以来的过程,基本上是从那时候开始讲的。其实很多地方不是这样。因为我自己做华北研究,虽然共享同样的理念,但我没有办法看到完全同样的东西。在此之前,华北经历了很多的、一个一个的过程,如果用刘志伟的“结构过程”的概念来说,就是说有很多个再结构的过程。这样的话,面对的问题就会变得很复杂。其他的地方可能更是这样。当然,我们是不是最后要找到一个可供比较的参照系,包括念群也提出很好的建议,这是非常重要的。刘志伟提到过,我们讲的华南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华南,其实我们已经跑到除了西藏以外的其他地方,包括华北、东北、西北,长江中游、下游沿海,包括海岛的研究。这里涉及到的方面也变得非常多样。不仅仅是刚才他讲的华南研究30年里面体现的一些面向,也包括了两位评论人所提到的那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期待,在朋友们的批评下,我们的下一代会提出一些相对带有整体性的概括,就是对通史的重新考量。这个通史可能会和现在大家看到的通史完全不同,我想这是可能的。至于说我们这代人,非常不一样的是,我们除了读文献之外,还要跑田野。当我们快跑不动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创新性了。我们有一次接受访谈说,我们这代人基本上属于翻篇的时代。翻过这一页能得到什么东西已经不是我们这代人的事情。我们的认识能力决定,当我们能够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所以,大概真的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原载《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台湾:人间出版社,2016年,第5254页。)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