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曾龍生_明初正一道天師張宇初與士大夫交遊考
  发布时间: 2018-05-1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692

明初正一道天师张宇初与士大夫交游考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曾龙生

:明初正一道天师张宇初与士大夫的交游颇为广泛。从张宇初《岘泉集》来看,张宇初至少与33位士大夫有过交游。在这些士大夫中,有12位属于陆学传人,7位属于朱子学传人,14位学派不明。相对而言,陆学传人是与张宇初交游最为密切的一群人,其次是朱子学传人,再次是学派不明的士大夫。张宇初与这三类士大夫交游的密切程度不同,受其影响深浅也不同。张宇初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更多地与其师从、交游陆学传人有关。

关键词:张宇初正一道士大夫交游

在正一道的发展史上,明初43代天师张宇初(13611410)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故学界对于张宇初的研究较多,成果也很丰富。其中孙克宽《明初天师张宇初及其岘泉集》(1976)、黄兆汉《明代的张天师》(1988)等论著对张宇初的三教合一思想进行了重点阐述,并指出该思想的形成与儒家士大夫的影响有关。大致而言,张宇初能够受到儒家士大夫的影响,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阅读儒家著作,二是与士大夫交游,甚至师从士大夫。但以上论著基本上都只论及第一条途径,而未对第二条途径展开讨论。这一缺陷近来为陈文田《明初道教正一派天师张宇初研究》(2005)所弥补。该文利用《岘泉集》,对张宇初交游的士大夫进行了初步考证。但该文存在较大的不足,它在考证张宇初交游的士大夫时,遗漏较多。从张宇初《岘泉集》可知,张宇初交游的士大夫并非只有该文所讨论的10位,而至少有33位。此外,该文在考证张宇初交游的士大夫时,对他们不加区别,同质性地看待。这颇为不妥。从实际情况来看,张宇初交游的士大夫并非一个同质性的群体,他们至少可以分为三类:陆学士大夫、朱子学士大夫、学派不明的士大夫。张宇初与这三类士大夫的交游程度不同,受其影响深浅也不同。张宇初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更多地与其师从、交游陆学士大夫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岘泉集》等资料,对张宇初交游的士大夫进行重新考证。

一、张宇初与陆学士大夫的交游

张宇初出生于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后于明初洪武十年(137720岁)继承天师位,《明史》载其“建文(1398-1402在位)时,坐不法,夺印诰”,明成祖朱棣(1402-1424在位)即位后,又恢复其名号,并益加荣宠。永乐八年(1410)春,张宇初以剑、印授弟张宇清(1364-1427),倏然而化。

从张宇初《岘泉集》可知,张宇初与陆学士大夫的交游非常密切。而张宇初儒道兼通与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便与其师从、交游陆学士大夫有关。据清代黄宗羲所著《宋元学案》记载,元至明初陆九渊心学的传承主要分为两支:一支为江西静明学派,另一支为浙东宝峰学派。其中江西静明学派由信州(明代称广信府)贵溪县人陈苑(1256-1330)所创。陈苑字立大,人称静明先生。幼业儒,年轻时“得陆象山书读之”,从此对陆学尊奉不移,并以倡明陆学为己任,授徒讲学。在当时,由于许衡赵复等北方理学家大力提倡朱子学,科举试士亦以朱子学为必修科目,士人非朱子之书不读。而对陆学绝少问津。陈苑不顾他人的质疑和反对,独倡陆学,使陆学在元中期的江西地区,一度出现中兴局面。正如全祖望所言:(元代陆学)中兴之者,江西有静明,渐东有宝峰。陈苑授徒众多,其绝出者为祝蕃(字蕃远,号直清)、舒衍、李存1281-1354字明远,一字仲公,号俟庵)、吴谦,号称江东四先生。其具体传承情况如下图:

  从上图可知,陈苑的徒众多为信州贵溪县、饶州安仁县、抚州金溪县人。(按:三县毗邻)其中陈苑的嫡传弟子祝蕃本籍信州玉山县,后移居贵溪县;舒衍、李存、吴谦、曾振宗为安仁县人,程褒、葛良范(一说为葛良甫)为贵溪县人。在陈苑的再传弟子中,倪日新(1311-1395,字晋明)、卢贞(?-1382,字伯良)、夏衍(?-1382以后,字柏(伯)承)、张率(?-1382以前,字孟循)、方真(字伯英)、侯廉(字伯)、陈颖(字彦清)、彭习(字孟悦)等为贵溪县人,危素(1303-1372)为金溪县人。陈苑的再传弟子与张宇初交往颇为密切。张宇初在《赠孝子周伯玉序》中说道:曩贵溪号为儒林,自陈先生静明甫倡明道学,其高弟往往蔚为儒宗。良范葛先生虽晩登其门,尤为杰然者也。予弱冠尝拜先生于家,听其议论,而与其徒游,无不叠叠善学。若方真伯英之严重,候亷伯隅之方直,陈颖彦清之通敏,彭习孟悦之纯谨,皆余所敬畏也。张宇初与葛良范及其高弟的交游,可见一斑。

张宇初与祝蕃弟子倪日新、夏衍、李存弟子张率的交游,更是密切。张宇初在《张嘉定集序》中说道:

记髫龀时,尝侍公(张率)于先君子之侧,获请益焉。当是时,称乡先生卢公伯良(卢贞)、夏公伯承(夏衍)为同门师友,而学业又皆齐驱并驾,而莫知其孰先后焉。

其中张率、夏衍为贵溪县上清人,卢贞为贵溪县卢坊人。三人所居毗邻,交往极其频繁。据夏衍给卢贞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夏)衍尝置酒一尊,(卢)贞与(张率)不时集,必尽醉尊卧乃已。題其尊曰:三友尊。如是者四十余年。三人亦与贵溪县上清人倪日新、金溪县危素相师友。张宇初在《故岳州路学正倪公(日新)墓志》中说道:“翰林危公素、乡先生张公率、卢公贞、夏公衍,皆师友之。宾至,清谈竟日,一言不及世虑,皆尊称曰黙庵先生云。”张宇初与张率、卢贞、夏衍等静明学派传人的交游,与其师从夏衍有关。张宇初在《<草堂八咏>卷跋》中说道:“右《草堂八咏》,先师柏承夏先生所蓄当时贤俊题咏之作也。……先生受知先君子冲虚公(42代天师张正常),予伯仲皆从之游。凡道徳词章之学,莫不切闻而笃训也。”可见,张宇初及其兄弟均师从夏衍。正是通过老师夏衍,张宇初与静明学派传人过从甚密。

与张宇初同辈、且与之交游密切的静明学派传人,则有倪谏(字子正,?-1387、周孟启1335-1391)、龚继祖(1331-1396,字克绍,号绍庵)等人,他们均是贵溪县人。倪谏与张宇初同里,均是贵溪县上清里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张宇初为倪谏《宗濂稿》作序时说道:

予友倪君子正(倪谏),少从学先师夏先生栢承(夏衍),而授陆氏本心之说于彭先生孟悦(彭习)。……余尝闻性理之说于彭公,其琢砺讨论,皆君之益。凡交处十余年,犹一日也。

从中可知,张宇初与倪谏的交游颇深。倪谏先后师从夏衍、彭习,与张宇初同门。张宇初有关陆学的认识,除来源于老师夏衍外,还来源于彭习及其学生倪谏。与倪谏相似,周孟启也曾先后师从夏衍、彭习等人,与倪谏、张宇初同门。据张宇初《故后军府经历周公墓志》记载,周孟启既师从贵溪县北乡聂义方习“进士业”,又师从张率、夏衍“学古诗文”,还师从彭习探究陆氏本心之学。张宇初“与乐丘王公(上清宫道士)、子正倪公(倪谏)交最厚,尝图林泉结,托素庵(周孟启)题其意云”。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京为官的周孟启过逝,张宇初“适留京,为经纪其襄事,命其甥某负柩还”,并为其撰写了墓志。与倪谏、周孟启相似,龚继祖也曾师从彭习,与张宇初交游频繁。龚继祖为贵溪县里源人。张宇初在《故绍庵龚先生墓志》中说道:“(龚继祖)家世业儒……其上世受业予家,君是踵之,因获托交焉。……从乡先生彭公孟悦(彭习)究陆文安公本心之学,尽通经传大旨。……家素贫,常教授里中。”洪武二十三年(1390),龚继祖“始宾予家,其训育务笃”,直至洪武二十九年(1396)过逝。

张宇初老师辈与同学辈的静明学派传人,均生际元末明初,除危素等少数几人在元代即已出仕为官外,大多数人在元代都教授乡里,至明洪武初下诏征求隐逸、人才时,始出而为官。据同治《贵溪县志》卷八《人物志·隐逸》记载,卢贞于洪武初被“召至阙下,命为中书掾。辞,改宪吏,分宪□西。多所平反,论死囚,辄悲怆掩泣。迁湖南宪吏”。洪武十五年(1382),“大征天下士,(夏)衍与(卢)贞同应聘。贞冒暑得疾,道卒”。卢贞过逝后,夏衍为其撰写了墓志。张宇初《张嘉定集序》也谓当时与卢贞、夏衍齐名的张率,于洪武初“以遗逸征公赴阙,授知嘉定州。秩满,以老赐还”。

与张宇初同辈的静明学派传人,也与夏衍、张率等人的经历相似。周孟启于元季习进士业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兵兴”而止。后遭遇“兵荒”,“赀产丧尽,乃教授乡里,给衣食养母抚弟”。洪武十三年(1380),“上遣冑监生持勅符求士,县以公荐入。试内廷,以文学授太常司赞礼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丁母忧。事后回任,不久“授后军都督府经历,秩奉训大夫,阶五品”。与周孟启几乎同时,倪谏也于洪武初以荐辟,授江西新建县教谕。倪谏在任官期间,“两还乡里”,张宇初与之共同“研究古先贤哲前言往行”。可见,与张宇初同辈的静明学派传人,也是在明洪武年间才出仕为官的。

二、张宇初与朱子学士大夫的交游

除陆学士大夫外,张宇初还与朱子学士大夫交游密切。与张宇初交往较多的广信府贵溪县杨孟顼和抚州府金溪县傅汇,即是朱子学传人。其中杨孟顼师从祖父杨叔能,而杨叔能师从抚州金溪县危复之(字见心)。据清代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存斋晦静息庵学案》记载,危复之师承饶州安仁县汤汉(1202-1272,字伯纪),汤汉师承从父汤巾(号晦静)、汤千(号存斋)与汤中(号息庵)三兄弟。这三兄弟人称“三汤”,他们一起师从朱熹的私淑弟子柴中行(1175-1237,饶州安仁县人),随后又师从朱熹的再传弟子、西山学派的创始人真德秀(11781235,号西山,福建浦城县人),开创了存斋晦静息庵学派。该学派最初以传播朱子学为主,继而“从真西山论洙泗、伊洛之源流,与朱、陆氏之所以同异,融会贯通,卓然自有见处”,主张朱、陆会同之说。

傅汇(1323-1394,字原宗)为抚州金溪县人,师从同县朱复(字元会)。据清代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九十二《草庐学案》记载,朱复师承抚州崇仁县吴澄(1249-1333,号草庐),开创草庐学派的吴澄最早师承程若庸(号徽庵),随后又师从程绍开(1212-1280,号月严)。程若庸师从朱熹的再传弟子、双峰学派的创始人饶节(号双峰),程绍开师承朱熹的再传弟子汤巾。汤巾晚年主张朱、陆会同之说,传之于汤汉、程绍开等人。吴澄早年师从程若庸时专主陆学,至师从程绍开后,又主张朱、陆会同之说。可见,杨孟顼和傅汇都是朱子学传人,且都主张会同朱、陆之说。(参见下图)

张宇初与杨孟顼、傅汇的交游,颇为密切。张宇初对杨孟顼诗歌的造诣非常钦佩,并由此聘其为外甥之师,后为其《云溪诗集》作序。张宇初与傅汇则有“文章交”,傅汇“文成,必命从子槖以示焉”。明洪武初,傅汇被“有司举为儒学司训”。洪武二十七年夏,“有旨翰林,召儒士校《书》、《经》、《孟子》,君预举列。……以疾终于官舍”。张宇初应傅汇从子之请,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张宇初交游较为密切的朱子学传人,还有浙江金华府的宋濂(1310-1381,号潜溪)、苏伯衡(?-1390以后,字平仲)、王绅(1360-1400,字仲缙)、吴沉(字浚仲,号兰江),以及浙江杭州府的俞和(约1398-1377,字子中,号紫芝)。其中俞和师从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为江西建昌府南城县程钜夫的弟子。程矩夫与吴澄,又同时师侍饶鲁的弟子程若庸。可见,俞和属于朱子学双峰学派的传人。(参见上图)张宇初年未及冠时,曾与俞和有过一段时间的忘年交。据张宇初《俞紫芝<草书千文>跋》记载,张宇初于洪武十年(十七岁)曾随父亲张正常“游钱塘”,当时他年仅十七岁,俞和年将八旬,“获执笔从公游”。其余如宋濂、苏伯衡等浙江金华府的士大夫,则全部属于北山四先生学派的传人。所谓“北山四先生学派”,是指由宋代何基1188-1268,号北山)及其弟子王柏(1197-1274,号鲁斋)、金履祥(1232-1303,号仁山)、再传弟子许谦(1269-1337,号白云)四位先生创立的学派。王柏三传至宋濂,宋濂传下弟子方孝孺(1357-1402,号逊志,浙江宁海县人)、王绅等。许谦再传至吴沉、苏伯衡等。其具体传承情况如下图:

北山四先生学派的传人与张宇初的交往,颇为密切。张宇初在给时任国子博士的王绅写信时说道:

朝之公卿缙绅迨夫湖海闻望之士,有若宋潜溪、吴兰江、苏素庵、徐林叟、高啬庵,皆获师友焉。

其中宋潜溪即是宋濂,苏素庵当是苏伯衡。前者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者官至翰林院编修。他们都曾为张宇初或其父张正常所编修的《汉天师世家》作序。吴兰江即吴沉,兰江为其号。吴沉为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洪武初授官翰林院待制。张宇初与吴沉有过书信往来,他在《通吴待制书》中述及曾到过吴沉的家乡兰溪县,并表达了欲登门请教的强烈愿望。徐林叟不知何人。张宇初曾作《通徐教授书》,信中谓其在京城朝觐时,曾向这位徐教授当面请教作文之法。此徐教授当即徐林叟。高啬庵为高巽志(?-1403),啬庵为其号,洪武年间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张宇初《通王博士书》表明,张宇初与以上诸人的交往,均非常密切。除徐林叟与高巽志的学派不明外,其余如宋濂、苏伯衡、吴沉等,都是朱子学北山四先生学派的传人。

在《通王博士书》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王绅与张宇初的关系非同一般。张宇初在这封信中说道:他与王绅在姑苏“一见之顷[],欢如平生。挹其言论风旨,自恨识荆之晚也。”在这封信的末尾,张宇初更以“知己”称王绅,可见其对王绅的赏识和钦佩之情。而王绅对张宇初也极为赏识,他在为张宇初《岘泉集》所作的序言中说道:“公天资颖敏,器识卓迈。于琅圅蘂笈金科玉诀之文,既无不博览,而该贯益于六经子史百氏之书,大肆其穷索。至于辞章翰墨,各极其精妙。”由此可见,王绅对张宇初学识和文章的评价极高。王绅在序言的最后还说道:“公与绅有世契,相与极论斯事,必抚掌剧谈而后已。”张宇初与王绅交谈时的激动情状,一览无遗。

三、张宇初与其他学派不明士大夫的交游

在张宇初交游的儒家士大夫中,尚有一些学派不明的士大夫(包括前述高巽志、徐林叟)。其中本籍为广信府贵溪县及与之毗邻府县的士大夫,有广信府贵溪县的汪大椿、饶州府安仁县的吴华阳、饶州府鄱阳县的周克复、抚州府金溪县的吴伯宗1334-1384名祏及其族人吴率正、吴孟启。汪大椿为贵溪县西原人,与静明学派的关系匪浅。张宇初的师辈张率过逝时,论著未曾付梓。同门卢贞“尝拾袭其千百,图永于梓,未完而殁。稿复逸不存”。张宇初“间爱而不能弃者,手录其十一校”,而汪大椿“所录居多”。在张宇初的《岘泉集》中,留存了两篇与汪大椿有关的诗文:一篇是张宇初为汪大椿的安素斋所作的记文,一篇是为汪大椿所藏图画作的赋。由此可见张宇初与汪大椿交游之频繁。饶州府安仁县的吴华阳,则是张宇初从子的老师。张宇初在《华阳吴先生寿颂(有序)》中说道:

世家饶之安仁,为邑大姓。近迁吾里。幼知嗜学,凡其乡先生若李公仲公(李存)、张公子东(张眇)、黄公均瑞(黄复圭),而吾里张公孟循(张率)、卢公伯良(卢贞)、夏公伯成[](夏衍),皆从之游。其友则周君孟启、龚君克绍(龚继祖)也。

其中李存、张眇、黄复圭均为饶州府安仁县人。据同治《饶州府志》卷二十四《人物志·方伎·张子东传》记载,李存的文章、黄复圭的诗、张眇的书法,时称“三绝”。张宇初出生前后,三先生均已相继谢世,故无缘与之交游。至于吴华阳交游频繁的张率、卢贞、夏衍、周孟启、龚继祖,也是与张宇初交游频繁的师友。张宇初称吴华阳“凡翰墨词章之学,靡不精究。而性敦克,为斯文所推重。暨授业于西塾,凡五六载,于吾昆弟相与研偲之助居多”。周克复是张宇初交游的另一位饶州府人。周克复在元朝曾出仕为官,张宇初为其作《孝节堂记》。

吴伯宗及其族人吴率正、吴孟启,是与张宇初交往颇为密切的金溪县士大夫。张宇初在《三峰堂记》中言吴孟启“教授乡里,有司荐,弗就。今年春,(张宇初)从子从之游,始识之。端厚谨愿,言动不苟。一日以记属予。予获托知数世矣,而孟启且塾客也”,遂为之作记。记中还说“江右之学宗象山陆氏,而求合乎考亭朱子者也”。可见,吴氏之学也主会同朱、陆之说。他很可能是陆学静明学派或朱子学存斋晦静息庵学派、草庐学派的传人。与吴孟启一样,吴率正也在任山西太原太守之后,“教授乡里,学者无远近皆从之游”。张宇初从子很可能也在师从吴孟启的同时,师从吴率正,故吴率正与张宇初相识。吴率正在金溪县吉原建思植轩,张宇初为之作记。张宇初与吴伯宗的交游,则难以得知其详。吴伯宗少通举子业,中洪武三年(1370)科举考试的状元,授礼部员外郎,累官至翰林院检讨、武英殿大学士。张宇初在《三峰堂记》谓其“辱交”吴伯宗,得以阅其谱牒。谱牒为家族私藏文献,吴伯宗允许张宇初阅读,可知其关系非同一般。张宇初在《宗濂稿序》又谓其友人倪谏的墓志铭,“友人吴君伯宗为之”。可知吴伯宗与倪谏、张宇初,均有交游。

其余学派不明而与张宇初交游的儒家士大夫,大多是江西周边地区的士大夫。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朝廷或江西任官,而与张宇初相识。张宇初《通王博士书》所谓“师友”的高巽志,即是在朝为官的浙江人。高巽志在元代时为鄮山书院山长。洪武二年(1369),朝廷征修《元史》。高巽志参与其中,授官翰林院编修。其后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太常寺少卿。张宇初交游的另一浙江士大夫胡公(字以道,名不详),则先在朝廷任礼部郎中,后因参与编纂《明太祖实录》有功,于永乐元年(1403)六月升任江西左参议。在朝为官时,胡公即与定期上京朝觐的张宇初相识。上任江西左参议后不久,胡公即前往龙虎山与张宇初相会,并请他为其官礼部时所修建的杏竹轩作记。张宇初欣然答应。

此外,浙江诸暨县的马全初、安徽舒城县的蔡公与福建的林瑜(字子润)、林公(字子行),均因任职江西,道经龙虎山,而与张宇初相识。他们都曾请张宇初为之作记。张宇初为时任“江右都司”的马全初作《存有斋记》,为分按江西的监察御史蔡公作《易书斋记》,为时任江西佥都御史的林瑜作《澄清堂记》,为时任贵溪县丞的林子行作《岁寒堂记》。这些很可能都是应酬之作,但可表明当时张宇初的学问文章颇受儒林敬重,士大夫乐于与之交游,并以受其赠文为荣。这在前述王绅《岘泉集序》中已有透露,而辽王和程通《岘泉集序》对张宇初的诗文更是褒扬之至。

程通为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官辽王府纪善,升辽王府左长史。张宇初《岘泉集》为辽王赏识,命人付梓出版,并亲自为之作序。时任辽王府左长史的程通,也一并为集作序。辽王在序中说道:“真人学行渊邃,资识超颖,贯综三氏,融为一涂。旁及诸子百家之言,靡不畅晓。故其发为文辞论议,雄迈伟杰,读之令人击节不已。”程通在序中也说道:“真人学通百氏,道贯三才,体用兼该,精诣独得”,继而发为诗文,“是以海内文人硕士传颂而称羡者,比比焉”。程通在序中更提及张宇初为其所作《尚义堂记》,自谓“俾先祖父之志行,亦得托于不朽”。辽王和程通对张宇初的赏识,溢于言表。

四、结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明初正一道天师张宇初与士大夫的交游颇为广泛。从张宇初《岘泉集》来看,张宇初至少与33位士大夫有过交游。在这些士大夫中,陆学静明学派传人有12位,朱子学传人有7位,学派不明的士大夫共14位。其次,张宇初交游的12陆学静明学派传人,都是张宇初的同乡、广信府贵溪县人。他们大多生际元末明初,元时教授乡里,至明洪武初下诏征求隐逸、人才,始出而应试为官。这些人中既有任官地方者,也有任官朝廷者。在张宇初交游的7朱子学传人中,有3位属于双峰学派和存斋晦静息庵学派传人,他们分别是抚州府金溪县、广信府贵溪县、浙江杭州府人;其余4位都是朱子学北山四先生学派传人,并且都是浙江金华府人。在这些士大夫之中,既有在朝为官、具有全国性声望的儒林领袖,又有教授乡里、只有地方性声名的乡先生。其余与张宇初交游、但学派不明的14位士大夫中,有6位是江西广信府贵溪县、饶州府安仁县、抚州府金溪县人,他们大多为张宇初从子或外甥的老师,因此与张宇初相识;其他8位是与江西毗邻的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人,他们都因在朝为官,或到江西任官,而与张宇初相识,进而请之作记。这些记文表明,张宇初的学问文章在当时受到儒林敬重,士大夫乐于与之交游,并以受其赠文为荣。最后,在张宇初交游的所有士大夫中,陆学静明学派传人是其交游最为密切的一群人,朱子学传人次之,学派不明者又次之。张宇初儒道兼通与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即与其师从、交游陆学静明学派传人有关。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载《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1期,第44—51页。注释从略。)

曾龙生《明初正一道天师张宇初与士大夫交游考》.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