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楊國楨《傅衣凌學述》評介
  发布时间: 2023-10-1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0

杨国桢教授著《傅衣凌学述》列入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学记从书”,于20223月面世。全书共收录16篇文章,是杨国桢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写的评介傅衣凌教授学术思想、史学论著及生平经历、往事回忆文章的合集。书末附录有《傅衣凌教授论著目录》《傅衣凌教授年表》,为读者提供有用的学术工具。

《傅衣凌学述》

该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傅衣凌教授的学术历程与生命故事,宏观有小传及其论著目录、年表,微观则有如傅衣凌教授早年求学厦门大学、1973年重出江湖等历史场景;二是关于傅衣凌教授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建设之路,呈现他从青年时代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到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更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领军人物的学术历程,以及从与西方经济社会史学吸收互鉴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形成,等等。通过不同角度的梳理,全书揭示了傅衣凌教授的道德文章与学人风采,也展现了20世纪中国学术的成长与发展脉络,更以此彰显了中国人文学术的独特风貌。

在学习研究傅衣凌学术道路、研究傅衣凌史学思想的演变方面,该书颇有独到之处。

第一,该书系统梳理、阐述了傅衣凌教授的学术论著与思想。在《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中,作者扼要介绍了三个傅衣凌的代表性观点:中国封建社会弹性论、乡族论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在评傅衣凌所著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时,阐明其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基本构架有二:一是从研究新旧两种因素的矛盾变化来把握社会经济的实质;二是把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考察。《<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 序言》一文中则指出傅衣凌教授对历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开创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这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以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为特征,强调以民间文献(诸如契约文书、谱谍、志书、文集、帐籍、碑刻等)证史,以社会调查所得资料(诸如乡例、民俗、地名等)证史,注重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研究。在评介傅衣凌教授专著《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时,指出这是现代中国史学界第一本引用民间契约文书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的名著,也是中国历史人类学的先驱著作。这些观点和论述大多为学界所认同。

第二,该书以亲历者、见证者的第一视角,利用大量珍贵的“三亲”资料写就往事回忆。作者杨国桢教授于1957年求学厦门大学历史系,有缘成为傅衣凌教授弟子,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于1962―1966年兼任其学术助手,在他身边学习工作30年,得其教益甚多。《傅衣凌先生的明史情缘》 一文公布了作者保存的傅衣凌教授批注《明朝史纲》(暂名)编写大纲及《论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社会基础》(论文提要)之手稿;《重出江湖:1973年与傅衣凌先生同行》一文公布了一批作者珍藏的和傅教授合影的老照片;《档案拂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创办经过》披露了当年申报该刊文件的手稿、批示、上报、批复等文书档案。资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尤其对于个人生命史的呈现极为关键。此类第一视角的直观叙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呈现在书中俯拾皆是,使这位“对自己的历史不感兴趣”的历史学者跃然眼前,读来令人深受触动。

第三,该书以傅衣凌教授的学术生命史为经,以重要的历史学术背景与实践为纬,勾勒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开山者,傅衣凌教授的历史不仅是私家之史,也是中国历史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其所参与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对民间历史文献的开创性研究,改革开放后最先走出国门、推动中外同行的交流和互动,创建全国第一个中国社会经济史博士点、培养第一批明清史和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博士,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杂志、与海内外名家就明清地方社会进行学术交流,等等,本身即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更与20世纪激荡的中国历史学术研究脉动有着深刻联结,深嵌于其发展、转型与重构的进程之中。

傅衣凌教授

作者还记录了傅衣凌教授身后的哀荣。多年来,其门生弟子秉承遗志、承前启后,为发展壮大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不懈努力,使其学脉传承不辍,更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生。师恩教泽绵长难忘,全书字里行间既有历史学者严谨学风的浸润,更有一代学人同行于漫漫学术与人生旅途中的敬重与真情。“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是傅衣凌教授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加以传承的治学精神。该书详述的这一学人学术传承的历程,同时也是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学术风貌的集中体现。此种以小见大的叙述脉络,或许也是承袭傅衣凌教授眼光向下以呈现历史面貌的学术风格之体现。

该书为纪念傅衣凌教授110周年诞辰而结集出版,又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创刊40周年,当为后辈学人在新起点上攀登新的史学高峰提供宝贵经验,更具有独特的学术史研究的意义。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原載《中國史研究動態》2023年第4期,引用請參考原文。)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