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黃順力_心中有夢,但從現在做起——求學成長路上的一點感想
  发布时间: 2019-01-29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19

心中有梦,但从现在做起

——求学成长路上的一点感想

黄顺力

小时候,父母教我们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一句是“做人不要乱发脾气,但要咬志气”;另一句是“做事不能眼高手低,否则会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最终将一事无成。”父母的第一句话教我们做人要有志气,而不要耍脾气;第二句教我们要始终秉持一种踏实做事、做好手头之事的行事作风。父母的教诲朴实无华,但却让我一辈子受益无穷。

1965年,我从永安城关中心小学(现永安市实验小学)考入向往已久的永安一中。那时,少年的梦想真是丰富多彩: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远洋轮船上的海员,驾驶着巨轮在蔚蓝色的大海里遨游、到风情各异的大千世界观览、在浪迹天涯的飘泊中体验人生;或者能当上一名英勇的骑兵战士也很美妙,像苏联红军夏伯阳的骑兵一样,跨上骏马,挥着战刀,驰骋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当然,与大多数同学的少年梦一样,那时做得更多、也更切合实际的是关于工程师、科学家、人民教师、白衣天使等理想之梦。

如何保护我们这些非常幼稚但自我感觉又相当美丽的少年之梦,如何把我们少年的理想之梦尽可能变为以后的现实,永安一中的老师们给了我们似不经意而又非常深刻的影响。如我所在初一(四)班的班主任吴淑治老师(英语课)、语文课段落老师、数学课张瑞瑜老师、地理课冯瑞庭老师、美术课洪万雄老师,以及在初一年段就提倡我们进行“超前预习”,着重培养我们自学能力的数学课范克绍老师等等,一直在他们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举手投足之间,引导我们健康成长。当时教政治课的施万生老师在一次有关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讲课中,引用了一句大概是列宁的名言: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意如此)施老师解释说:理想与现实会有一段距离,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从现在做起。这堂政治课的其他内容现在已完全记不得了,但施老师的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却很深。由此,我也想到,父母教我们做事的道理与革命导师的教导也有相吻合之处,从而更加坚定了踏实做事、做好手头之事的信心。后来,我喜欢把这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悄悄地归结为“心中有梦,但从现在做起”,并慢慢的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永安一中的学习只有短短的一年,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就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了。1969年,“老三届”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6岁的我虽然在一中只读了一年书,但也算是68届的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去了。刚下乡时,前途很渺茫,不知今后的道路究竟怎么走,农村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似乎把那些奔放热情的“少年梦”给湮没了,但心底里那种踏实做事、做好手头之事的想法还在,因此,回归现实,就尽量多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多向农民学习并努力学好生产劳动技术。几年间,除了耙田这项农活没去学之外(因为近视眼,我很担心一不注意,尖利的耙钉会刺穿我的脚背),我学会了犁田、拔秧、插秧、耘田、做田埂、劈田塝、打谷子等农活,成了生产队名副其实的全劳力,也成了淳朴农民的好朋友,还几次被评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分子”和“五好社员”等。后来,记得在一次边劳动边聊天的耘田(耙草)过程中,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农民对我说:“按我的想法,你们年青,会读书,就应该好好去读书。我们老了,还做得动,就好好做农活。我希望你以后还能去读书。”这位老农民的话很朴实,很真诚,一下就拨动了我的心弦,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少年梦!那个时代因家庭成份高,做海员、当骑兵已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读书的梦则依旧在延续。从那以后,在艰苦繁重的生产劳动之余,我总想方设法找一些能够找到的书来读。例如,我有一个同学的姐姐当时在废品收购站工作,从收购站那儿经常可以找到一些论斤收购去的废旧图书。我们就找机会在收购站把这些“封、资、修”的图书送去化成纸浆之前,偷偷地带几本出来,看完之后再想法处理掉。印象最深的如《儒林外史》、《醒世恒言》、《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等,包括《海涅诗集》以及一些有关文学、历史评论的书籍都在那时以这种方式偷偷地阅读过。

那时在生产队劳动,一个工分才几分钱,一年到头要到年底才能分到几十元钱,名曰“分红”,而平时只能向生产队预支几元作为必要的油盐钱。但即使生活上很拮据,我还是省些钱(具体数目已忘记了,大约一个月才0.5元),通过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同志给我订了一份当时还是内部刊物的《参考消息》。正是这份《参考消息》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还得以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继续做着当海员周游列国的少年梦!

在农村5年多的时间,我还结交了许多与我年龄相仿、淳朴而热情的农民朋友,在那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友谊对我来说弥足珍贵,至今仍铭感于心。

知青上山下乡插队劳动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可能是每个人在农村插队的感受和具体情况不同,我极尊敬的二哥、二嫂当时与我插队在同一个山村,他们对我有如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使少不更事的我免去许多思乡恋家之苦,也不像一般的知青那样显得孤独无靠。因此,虽然迄今为止,对于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是绝不赞成在青春年华之时要我们放弃正是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去“修理地球”,但也并不简单地认为那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噩梦般的人生经历。艰苦和磨难或许是人生另一种形式的财富。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许几年的艰苦生活还根本够不上以此作为自矜、自诩的谈资,但那些年也的确没有就此自暴自弃地随波逐流,可能这就是“心中有梦,但从现在做起”的想法在努力平衡着那极易失衡的少年心态吧!

1974年底,告别了5年多农村插队的生活,我被选调到福建维尼纶厂仪修车间当了一名仪表维修工。当时,福建维尼纶厂是省内第一座自动化生产水平比较高的化纤化工厂,仪表控制在整个生产流程中作用至关重要,因而仪表维修工相对来说也是技术性较强的一个工种。化纤化工生产流程中自动化调整控制的原理、气动仪表、电动仪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气流学、力学、电学原理,半导体技术等等,对一个只读过一年初中,并经过“文革”动乱和上山下乡插队劳动的我来说,实在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我想,正因为有难度,才要好好的去学习。我现在既然做仪表维修这个工作,就要努力去做好,尽力去做一名业务能力强、技术好的仪表维修工。这可能也是进工厂当工人就想着要当一名好工人的“梦”吧。还是那句话:“心中有梦,但从现在做起”。技术原理不懂,可以向师傅们多请教,可以多看业务书籍,可以多实践,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用心去学、去想、去观察、去发现、去判断、去总结仪表生产运行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障现象和原因,找到维护保养仪表正常运行的方法。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和师傅们的悉心指导,我很快掌握了基本的仪表维修技术,能独立上岗处理仪表生产运行中发生的各种故障,工作也更加有信心了。同宿舍的工友看我大多的业余时间都在看业务书,笑着说:“我们老宋(当时仪修车间的书记)看你这么用功,肯定很高兴。”我说:“领导高兴,我也高兴,但我能独立上岗工作更开心。”1975年正值邓小平大力抓生产整顿之时,厂里也开展各种各样的技术大练兵,我以学徒工的身份与师傅们一起参加两次仪表维修技术比赛,两次都得到第二名的较好成绩。我想,自己能较快较好地当上一名仪表维修工,可能比较重要的一点还是:“心中有梦,但从现在做起”吧!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只不过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我的本职工作上罢了。

由于仪修车间“老五届”毕业的大学生较多,学习接触到的东西也多些,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较好的自学习惯。同时,在上山下乡插队时虽然曾经三次与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读书梦”擦肩而过,但心中的“梦”始终还是那么的理想和美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依然喜欢看书读报,依然喜欢读内容丰富、发人遐思的《参考消息》,还在自己为数不多的学徒工工资中省出一点钱,订了《学习与批判》(文史类刊物)、《化石》等刊物,在当时的条件下,业余时间能读一点书,真是其乐融融。

1977年恢复高考,曾一度燃起了我的读书梦,但仅读过一年初中,又经过10年的“断层”(学习中断),心中有梦,但没底气,结果连报名的勇气也鼓不起来。1978年,又作为技术骨干被厂里选派到江西维尼纶厂帮助“试生产”。一个多月后从江西回来,78年的高考入学考试恰好在回厂路上的那一天结束!

“心中有梦”,这梦能实现吗?从现在做起,也必须去“做”这个“梦”,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啊!1979年,我26周岁,已超过一般为25岁的报考年龄,但还在“特别优秀者,报考年龄可以放宽到28周岁”的规定范围之内。我想,如果再不行动起来去圆这个深藏心底多年的读书梦,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因此,79年就下决心报考,打算先去考文科一年试试,等第二年或第三年,也就是在28周岁之前报考理工科,报自动化控制专业,将来还回到维尼纶厂干我的仪表维修老本行。当时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厂里和车间领导以及工人师傅们都对我很信任,我自己也有钻研这一专业的兴趣和冲动。当时从下决心报考,到正式考试只有23个月,还要保证每天8小时的上班时间(白、中、晚班轮替),但我不去想准备的时间究竟够不够,能否考得上,只想着努力去做好,从现在开始尽力去拼搏就是了。“文革”动乱结束后,百废俱兴,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变化,那时流行一句话叫“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决心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1979年高考前的那23个月,可能是我一生中拼搏得最紧张,过得也最充实的一段时间。每天下完班,吃过晚饭,就到仪表车间班组的办公室看书学习,一坐就是67个小时不挪窝。午夜12点一过,随着上中班(也即小夜班,从下午4点到晚上12点)下班的工人们一道,去厂里的大浴室冲个澡,再回到宿舍休息,第二天一早照常上班。如果轮到值中班或大夜班(午夜12点到第二天上午8点),就利用白天的休息时间看书复习。我的一个想法是,复习高考是自己的事,我的本职是仪表维修工,不能因此而影响本职工作。实际上在这段时间我也没有因为复习高考而请过假,以至于有些同车间的工人师傅还不知我正在准备参加高考。那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减轻了足足7公斤!但我的精神、精力始终很好,“追梦”过程的美好感觉的确令人难忘。

高考复习时,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数学上,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底子,难以应对初、高中六年的考试要求,但在学习仪表相关基础知识的时候,我自学过一些初、高中的数学课程,因此也还有一点信心。那时上海、北京的出版社为77年还在乡下插队的知青所编写的数学课本编得相当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点、难点都很清楚明白,适合于自学。我从我三哥那儿找到一套这样的知青课本,又托姐姐到城里新华书店买来其他课程相关的复习纲要,而我的大哥、二哥也都极力支持和鼓励我去报考,就这样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高考复习中去。

1979年高考的那一段时间天气出奇的热,但心中的热情也如同天热般的高涨不减。高考成绩公布时,我很幸运地取得了当年福建维尼纶厂文科考生成绩的第一名,更幸运地被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录取,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虽然当时报考文科只是抱着先试一试的心理,但却幸运地撞开了重点大学的校门!有些遗憾的是,我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数学科成绩竟然考不及格!而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当时虽考英语,但仅作录取时参考,不记入总分)各科基本没做太多的准备,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地理一科得到94.5的高分,在某种程度上补平了数学一科不及格的缺口。由此,我也想到知识的运用实际上大多在于平时的积累,像数学那样想“临时抱佛脚”,靠短期突击是不行的,而文、史、地理和政治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因为有平时的积累,考试时的运用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回想一路走来的求学成长之路,我确实感到自己是相当的幸运,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新催生了我的读书梦,也切实给了我能为之拼搏的宝贵机会,为此,我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给我带来的人生机遇。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但仅会做美丽的梦还不够,还要静下心来从现在做起。只要你一步步地向前走,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事,虽然理想最终实现的形式和结果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却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能使你的人生过程充满激情、奋斗和希望,并能由衷体会到收获的愉悦的现实,即使这种收获对他人而言可能微不足道,但于你却能激励起继续前进的信心。人生不就是在追求并希望经历着这样一个美好的过程吗?时至今日,我仍然喜欢我这句不是格言的人生“格言”:“心中有梦,但从现在做起!”

黄顺力,1965年考上永安一中,1969年上山下乡,1974年选调至工厂, 1979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3年本科毕业,同年考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