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最新资讯
《民俗曲藝》第200期
  发布时间: 2018-08-2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12

書名/《民俗曲藝》第200期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出版商/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版次/ 初版

ISSN/ 1025-1383

內文頁數/ 288頁

【目錄】

亞太儀式、節慶與社會文化實踐專輯I

亞太儀式、節慶與社會文化實踐:導論 / 王嵩山

是傳統還是創新?儀式、性別階序與規範實踐之間的阿美族都蘭婦女組militepuray / 羅素玫

聖母意象與無形文化遺產:以都會阿美族「愛的饗宴」和「慶祝聖母升天節」祭典活動為例的分析 / 葉淑綾

文化遺產的束縛或護衛?以阿米斯音樂節的文化實踐與創造能動性為例 / 林芳誠

〔調查報告〕 蘇州上方山太姥信仰及儀式文藝的調查報告 / 陳泳超

 

摘要

羅素玫。〈是傳統還是創新?儀式、性別階序與規範實踐之間的阿美族都蘭婦女組militepuray〉。《民俗曲藝》200 (2018.6): 25-101。

本文嘗試從性別區辨、儀式與價值體系變遷的視角探討傳統的定義,以及行動者(actor)在其界定傳統的過程中隱含的將自己與過去連結的方式,並進而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歷史性(historicity)與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意涵。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婦女組部分是來自日本時期的「創新」,但經過長期文化內部的價值詮釋和儀式制度化,成為今天部落集體所共同認可的豐年祭儀的一部分。在此嘗試鋪陳一個微觀的民族誌過程,來呈現傳統形塑的動態性與其牽涉到的脈絡意義,並透過社會組織中的不同能動者(agent)如何運用其所在的階序關係、社會位置和對於祭儀傳統延續的理解,在爭議產生之時進行協商,實踐其對於現時文化的詮釋,也面對傳統的承繼,與執行其銜接現在與過去的使命。本研究也藉此聚焦在,阿美族已婚女性參與豐年祭儀式組織的傳統,如何成為當代都蘭部落社會中,多義與多議的行動過程。

~~~~~~~~~~~~~~~~~~~~~~~~~~~~~~~~~~~~~~~~~~~~~~~~~~~~~~~~~~~~~~~~~~~~~

葉淑綾。〈聖母意象與無形文化遺產:以都會阿美族「愛的饗宴」和「慶祝聖母升天節」祭典活動為例的分析〉。《民俗曲藝》200 (2018.6): 103-36。

本文透過阿美族天主教友在都會區所發展的教會組織及舉辦的大型宗教活動,如「愛的饗宴:婦女委員會民俗文化活動」,以及「慶祝聖母升天節文化祭暨慶祝臺灣天主教會原住民族日活動」等民族誌資料,來了解阿美族人的宗教實踐和連結,如何在移居都市的過程中和適應陌生環境的經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活動也呈現出由阿美族人所推動的天主教慶祝活動的特色,包括以聖母瑪利亞為核心,以及以婦女為運作主力的發展。本文進一步探索聖母意象對於阿美族天主教徒所具有的多重意涵,尤其思考都市阿美族教友如何透過聖母意象和相關活動在都會異鄉的脈絡中形塑有別於主流社會的族群認同,同時也開展出有別於其他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與連結發展,這些探討將有助於了解阿美族人的遷移經驗,都市阿美族人的樣貌,以及在臺灣當代政經脈絡中了解這些宗教實踐的意義與價值。再者,透過描述這些呈現出阿美族教友能動性與主體性的宗教實踐,本文也試圖將目前阿美族教友所實踐的天主教祭儀文化視為「活的遺產」(living heritage),對原住民遺產概念開拓更豐富的認識。

~~~~~~~~~~~~~~~~~~~~~~~~~~~~~~~~~~~~~~~~~~~~~~~~~~~~~~~~~~~~~~~~~~~~~

林芳誠。〈文化遺產的束縛或護衛?以阿米斯音樂節的文化實踐與創造能動性為例〉。《民俗曲藝》200 (2018.6): 137-200。

本文以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於無形文化遺產分類項目中的「民俗」法律用語為主軸,探討民俗(folklore)與國家(nation-state)發展的關係,進一步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0年代以降之文化遺產相關措施,以及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創建過程進行對話,檢視「民俗」的法律用語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遺產的適用性與局限。 對此,筆者以都蘭阿美族年齡組織於阿米斯音樂節(Amis Music Festival)籌辦與進行的過程為例,探討都蘭阿美人如何透過文化復振以及傳統領域抗爭事件為契機,促進年齡組織於日常期間運作的慣性。同時藉由與音樂節企劃公司共同辦理音樂節的過程中,透過年齡組織動員進行的各項展演、場域設計與建置,展現的文化創造能動性(agency of creativity),而使其成為部落與外在社會溝通(communicate)的媒介。藉此與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對話,在保護(protect)、保存(preservation)等概念的法律制度當中,因無形文化遺產具有的持續創造性質,在涉及文化權、人權的狀態下,都蘭阿美人如何以音樂節形態建立文化遺產護衛(safeguard)制度。

~~~~~~~~~~~~~~~~~~~~~~~~~~~~~~~~~~~~~~~~~~~~~~~~~~~~~~~~~~~~~~~~~~~~~

陳泳超。〈蘇州上方山太姥信仰及儀式文藝的調查報告〉。《民俗曲藝》200 (2018.6): 201-55。

五通信仰淵源有自,宋元以來逐漸被公認為是從婺源興起,之後擴展到南方各地,其中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吳方言北部地區,自明代以來,在吸收此種信仰的同時,發展出了一些自身的特質,其一是塑造出五通之母太姥並使其具有比五通更高的信仰位階和力量;其二則是形成了蘇州郊外上方山這樣一個信仰聖地,其輻射範圍遍及太湖流域。 歷來的相關研究多集中於分散各地的信仰狀況及與之相伴的寶卷等信仰文藝形式,本文則以上方山為中心,通過持續兩年對該處信仰集會的實地調查,對其基本狀況作了全面的展示,並對其中依附於信仰的各類半專業儀式文藝,諸如超度、誦經、宣卷、唱神歌、唱歌、雜耍等形式,予以了特別的說明。此外,本文還從明清以來各類文獻中搜集出一些有關上方山信仰活動的資料,以期為現狀提供整體性歷史對照和某些失落的傳統。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