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鄭振滿、劉永華_福建學者的華南區域史研究概況
  发布时间: 2018-02-08   信息员:   浏览次数: 618

福建学者的华南区域史研究概况

郑振满  刘永华

福建学者对华南区域史的研究,大致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来对福建区域史研究较有影响的傅衣凌、林惠祥、朱维幹、庄为玑等前辈学者,都是在抗战前后开始对华南地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传统。目前福建从事华南区域史研究的机构,主要是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与南洋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及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分别介绍其学术特点与研究成果。

一、厦门大学历史系

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华南区域史研究,发端于已故的傅衣凌先生。傅衣凌(1911-1988),原名家麟,笔名休休生。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邵武协和大学、闽清福建学院、南平省立师专和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其早年论著有《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参考资料汇编》(1942)、《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两书;五、六十年代先后推出《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1956)、《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1957)、《明清农村社会经济》(1961)三部专著;八十年代则先后将重要论文编入《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与《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1989)两本论文集;其遗著有《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1992)及重要论文《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1988)等。傅衣凌先生的历史研究,吸收了中国传统学术和日本汉学及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的长处,以社会史与经济史相结合为特征,注重从许多前人弃置不用的资料如族谱、碑铭、帐籍、契约等民间文献探讨中国社会经济的历史变迁,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学领域开创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傅衣凌先生的学生继承、发展了他的学术传统,在中国明清史学界崭露头角,对华南区域史研究用力甚勤。目前在厦门大学历史系从事华南区域史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杨国桢教授、陈支平教授与郑振满教授,他们无论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还是在研究领域的开拓与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杨国桢早期继承傅衣凌利用契约文书研究明清时代土地制度的传统,着重研究了明清时期闽北、闽南、台湾等地区的一田多主、土地抵押、典当、买卖等问题,进而对明清契约文书与土地制度进行区域比较研究(1981a1981b19821987a1988a1988b1990)。此期杨教授对于中外贸易史与商业史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1987b1991;杨国桢、黄福才1989),近年则进而倡导明清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

陈支平研究领域很广。八十年代着重讨论清初更名田之立法(19841987b)、地丁银征派(1986)、明清时期的自封投柜制(1987a1990),并以清代福建的情况为例,讨论了赋役失控与民间社会的关系(1987b),嗣又对明清福建地区的家族组织及民间宗教信仰、商业集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891991a1991b;陈支平、郑振满1988;陈支平、胡刚1993)。近年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于福建地区的族谱(1996c)、客家之源流(1996a)及福建宗教史(1996b;陈支平、李少明1992)等领域。

郑振满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乡族经济、家族组织与民间宗教这三个领域。他对明清乡族的研究,主要以闽北与台湾的乡族组织为考察对象,讨论了其形态与结构、发展进程及乡族土地的所有权形态(19851987c1988b1989a);而对于家族组织的研究,一方面讨论了闽北地主家族与经济关系、福建与台湾家庭结构及其演变(19841988c1989c),另一方面是从福建、徽州等地祖先祭祀、水利制度、里甲户籍、回族汉化等方面考察宗族组织的发展(1987a1988a1987b1989b199019911992a1998b;又参见1998a)。最近,他对民间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讨论了以莆田等地的民间诸神崇拜、神庙祭典及其与社区的关系(1992b1995;郑振满、丁荷生1993Kenneth Dean, Zheng Zhenman1993)。郑振满的华南区域史研究,注意打通制度史与社会经济史,并着力从明清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探讨社会变迁。

该系其他学者的华南区域史研究也颇有成绩。在区域经济史方面,主要有集体编著的《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1989)、曾玲对福建手工业史的研究(1995)、黄福才对台湾商业史的研究(1990)、王日根对明清会馆的研究(1996)等;在宗教史研究方面,主要有王荣国对福建佛教史的研究(1997)、颜亚玉对三平祖师的考察(1993)与刘永华对宗教仪式的分析(1994);在客家研究领域,主要有孔永松与李小平对客家宗族的研究(1995)

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历史系学者注意挖掘散藏在民间的各种文献和遗制遗俗,同时也获得相当数量的口碑资料。其主要成果包括傅衣凌与陈支平整理的《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1-11) (1986-1988)与杨国桢的<清代南平小瀛洲山契辑说>(杨国桢1981c)、《清代闽北土地文书选编(1-3) (杨国桢1982)及《闽南契约文书综录》(杨国桢1990b)。至于他们搜集的口述历史资料,主要有陈支平与林仁川对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的调查(1984)和陈支平与郑振满对闽北浦城县洞头村五代同堂的调查(1987)等。在宗教碑铭方面,郑振满多年来广事收集与整理,现已与丁荷生合作整理出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1995),其他地区各分册也在陆续整理中。还值得一提的,是由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与厦门大学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合作校点的《闽书》(明人何乔远编撰,校点本共分为五巨册)(何乔远1994),已经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研究计划方面,厦门大学历史系主持了国家“六五”、“七五”重点课题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 ,参加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台湾中央研究院与厦门大学共同主持的“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已出版三册《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与此同时,该系学者也先后参加了“华南研究计划”与“在乡商人研究计划”等香港与内地学者合作的研究计划。

二、厦门大学的其他研究机构

除了厦门大学历史系之外,该校的其他研究机构在华南区域史研究领域也作出了不小的成就。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人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与南洋研究所的有关研究。

人类学研究所的学术传统渊源于林惠祥先生。林惠祥(1901-1958),又名圣麟、石仁、淡墨。二十年代曾留学菲律宾大学,师从美国人类学家拜耶学习人类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研究院、厦门大学等机构。主要论著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1930)、《世界人种志》(1934)、《民俗学》(1934)、《文化人类学》(1934)、《神话论》(1934)、《中国民族史》(1936)等。林先生毕生致力于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是中国东南地区民族和考古研究、东南亚民族与考古研究的开拓者。林氏研究对后来学者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他提出中国汉人是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及南方民族土著说。他的研究,对于福建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来说,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该所是中国现存少数几个从事人类学教育与研究的机构之一,其研究专长在于华南地区族群与族群关系(尤其是百越、畲族与高山族)。近几年该研究所也逐渐注意对华南汉人的研究。在古越族方面,由蒋炳钊教授等人合著的《百越民族文化》论述了百越的社会文化(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1988);蒋炳钊教授在畲族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曾参与编写和编辑《畲族简史》与《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两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1986),并著有《畲族史稿》一书(1988);在高山族方面,陈国强教授对台湾高山族状况及其历史进行了考察(1988;陈国强、田富达1988)。近年该所对华南地区汉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惠安女、客家人及民间宗教。

台湾研究所的专长是台湾史研究。主要的著作有陈孔立主编的《台湾研究十年》(1990a)、《台湾历史纲要》(1996)、陈孔立所著《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1990b)、陈碧笙的《台湾地方史》(1982)、陈在正、孔立与邓孔昭等合著《清代台湾史研究》(1986)、邓孔昭著《台湾通史辩误》(1990)、该所台湾历史研究室编《台湾史学术交流论文集》(1990) 及陈小冲著《台湾民间信仰》(1993)等书。陈碧笙还致力于移民与华侨史研究(19541991)。另外,该所的林仁川着重考察明清海上私人贸易、福建对外贸易与海交史、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及福建财政史等(19861991a1991b;陈克俭、林仁川1989)。在资料整理方面,有陈碧笙点校《先王实录》一书(1981)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的研究专长,主要在于对外关系史、南洋华侨及华南侨乡的研究。这一学术传统是由韩振华先生开创的。韩先生对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关系、南海诸岛等问题均有创见,在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该所在对外贸易领域的主要成果,有陈希育的对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的研究(1991)、庄国土对清代中叶中西茶叶贸易的研究(Zhuang Guotu1993)及李金明、廖大珂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的研究(1995);在华侨研究领域,主要有林金枝对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研究(1988)、吴凤斌对契约华工的研究(1989)、庄国土对中国历代政权对华侨政策的研究(1989);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林金枝与庄为玑合作选编的三卷本《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1985-1989)。还应提到的是由南洋所资料室编的《东南亚研究论文索引》(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资料室1993)与陈声贵编《福建省收藏华侨华人问题中外图书联合目录》(陈声贵1988)

三、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其他机构

福州的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与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来是研究福建史地的重要机构。这里对福建地方史的研究,深受朱维幹先生的影响。朱维幹(1894-1991),是福建史学界耆宿 ,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早在六十年代就在该校创设地方史研究室。主要著作为《福建史稿》(1985),该书始作于五、六十年代,成于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才出版。朱先生的另一著作是《<四库全书>闽人著作提要》。朱氏治史有两大特点:一是乡土史学与地域史学的学术路子,《福建史稿》也就是一省区之通史;二是在引用史料上引证传统志书的同时,也时或搜集民间的谱牒与帐簿等资料乃至口碑资料(傅衣凌1985:1-2)

近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在文化史领域,有林金水对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1997),林国平对林兆恩与三一教的研究(1992)和对福建民俗的研究(1997),林国平、彭文宇对福建民间信仰的研究(林国平、彭文宇1993);在经济史领域,有唐文基主持的对福建古代经济史的研究(1995);在资料整理方面,主要的成果是由唐文基主持整理的《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一书(1997),本书收录1401年至1911年闽东、闽南、闽中与闽北地区契约文书共约4750件。另外,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组编有《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1986),为研究福建地方史的学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年主要致力于编写多卷本的《福建通史》,其他主要成果有:杨彦杰对于荷据时期台湾史的研究(1992)和对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的研究(1996),后者乃作者与法国学者劳格文教授(John Lagerwey) 多年合作在闽西客家地区从事调查成果的一部分。在客家方面的研究还包括谢重光对客家源流的研究(1995)与该院台湾文化研究中心的汪毅夫对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1995)。此外,该研究所的成果还包括徐晓望对闽国史(1997)、福建民间信仰(1993)及其主持的对福建思想文化(1996)的研究。

在福州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还有陈景盛对福建历代人口的研究(1991),连立昌对福建秘密社会的研究(1989),黄汉民对客家土楼的研究(1995)与谢水顺和李珽对福建古代刻书的研究(1997)等。

除了上述论及的主要研究机构之外,福建地区还有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客家研究中心、莆田的兴化文化研究中心、泉州的海外交通史馆与民俗学会等机构。顺便提及,以福建为主的几个出版社,近年分别推出一些以福建地区研究为主题的研究论著及资料丛书,其中主要有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福建文化丛书》、《福建地方志丛刊》、《八闽文献丛刊》、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福建思想文化史丛书》、《客家文化丛书》及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福建丛书》等。

引用文献

王日根.1996.《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荣国.1997.《福建佛教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1986.《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孔永松、李小平.1995.《客家宗族社会》。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维幹.1985.《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金明、廖大珂.1995.《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吴凤斌.1989.《契约华工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何乔远编撰、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校点.1994.《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汪毅夫.1995.《客家民间信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林仁川.1987.《明清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a.《福建对外贸易与海关史》。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1b.《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上海,文汇出版社。

林金水.1997[].《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林金枝.1988.《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林金枝、庄为玑.1985-1989[].《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包括第一卷《广东卷》、第二卷《福建卷》与第三卷《上海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国平.1992.《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福建省志·民俗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林国平、彭文宇.1993.《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连立昌.1989.《福建秘密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陈小冲.1993.《台湾民间信仰》。厦门,鹭江出版社。

陈支平.1981.<明代福建赋役的特点>,《中国古代史论丛》第2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

——.1986.<清初地丁钱银征派新探>,同上刊第4期。

——.1987a.<关于明清两代福建赋役的自封投柜——兼介绍几种有关赋税制度的文物>,《福

建文博》第1期。

——.1987b.《清代赋役制度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1990.<明清时代福建的易知由单和自封投柜制度>,汤明檖、黄启臣主编:《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a.<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第1期。

——.1991b.《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a.《客家源流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b.[].《福建宗教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c.《福建族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陈支平、林仁川.1984.<福建华安仙都蓄奴制调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

陈支平、杨国桢.1987.<从山契看明代福建土地的私有化>,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

陈支平、郑振满.1987.<浦城县洞头村 五代同堂 调查>,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8.<四堡族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陈支平、李少明.1992.《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支平、胡刚.1993.<福建商帮>,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

陈孔立.1990a[].《台湾研究十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0b.《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6[].《台湾历史纲要》。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陈在正、孔立、邓孔昭.1986.《清代台湾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克俭、林仁川.1989.《福建财政史》。上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希育.1991.《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国强.1988.《台湾高山族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陈国强、田富达.1988.《高山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陈景盛.1991.《福建历代人口论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陈碧笙.1954.<关于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称、来源、特征以及是否少数民族等问题的讨论>,《厦门大学学报》第1期。

——.1981.《先王实录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台湾地方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声贵.1988.《福建省收藏华侨华人问题中外图书联合目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徐晓望.1993.《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福建思想文化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闽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庄国土.1989.《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唐文基.1995[].《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

黄汉民.1995.《客家土楼民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黄福才.1990.《台湾商业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1989.《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1990.《台湾史学术交流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资料室.1993[].《东南亚研究论文索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杨彦杰.1992.《荷据时期台湾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印行。

杨国桢.1981a.<试论清代闽北民间的土地买卖——清代闽北土地买卖文书剖析>,《中国史研究 》第1期。

——.1981b. <明清德化土地契约的经济内容>,《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二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c. <清代南平小瀛洲山契辑说>,《中国经济史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清代闽北土地文书选编(一)(二)(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3期。

——.1983.<台湾与大陆大小租契约关系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第4期。

——.1986.<明清孔府佃户的认退与顶推>,《厦门大学学报》第3期。

——.1987a. <明清福建土地私人所有权内在结构的研究>,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7b.<明清以来商人 合本 经营的契约形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1988a.<论中国永佃权的基本特征>,同上刊第2期。

  ——.1988b.《明清土地契约文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a.<清代福建农村土地抵押借贷与典当的数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七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b[].《闽南契约文书综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增刊。

——.1991.<明代闽南通琉球航路史事钩沉>,《海交史研究》第2期。

杨国桢、黄福才.1989.<道光前期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

杨国桢、郑甫弘、孙谦.1997.《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玲.1995.《福建手工业发展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傅衣凌.1942[].《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参考资料汇编》。出版地点不详。

——.1944.《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邵武,福建协和大学。

——.1956.《明清商人与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明清江南市民经济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

——.1982.《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朱维幹:《福建史稿》。上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1988.<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1989.《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衣凌、陈支平.1986-1988.<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1-11)>,《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1988年第3期。

傅衣凌、杨国桢[].1987. 《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组.1986[].《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出版社不详。

邓孔昭.1990.《台湾通史辩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郑振满.1984.<清至民国闽北六件 分关 的分析:关于地主的家族与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1985.<试论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形态与结构>,同上刊第4期。

——.1987a.<宋以来福建的祭祖习俗与宗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增刊。

——.1987b.<清代台湾的合股经营>,《台湾研究集刊》第2期。

——.1987c.<明清福建沿海农田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

——.1987d.<明清闽北乡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8a.<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安徽史学》第1期。

——.1988b.<清代台湾乡族组织的共有经济>,《台湾研究集刊》第2期。

——.1988c.<明清福建的家庭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

——.1989a.<明以后闽北乡族土地的所有权形态>,《平准学刊》第5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b.<明清福建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

——.1989c.<清代台湾家庭结构的若干特点>,《台湾研究集刊》第2期。

——.1990.<明代陈江丁氏回族的宗族组织与汉化过程>,《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

——.1991.<清代福建合同式宗族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

——.1992a.《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b.<吴夲信仰的历史考察>,罗耀九主编:《吴真人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4.<仙游沿海的生态环境与人口变迁>,庄英章、潘英海主编:《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5a.<莆田江口平原的神庙祭典与社区历史>,《寺庙与民间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1995b.<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 《史林》第1期。

——.1996.<莆田江口平原的里社与村庙>, 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a.<明后期福建地方行政的演变——兼论明中叶的财政改革>,《中国史研究》第1期。

——.1998b.<清代闽南乡族械斗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

郑振满、丁荷生.1993.<闽台道教与民间诸神崇拜>,《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73期。

郑振满、丁荷生.1995.《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蒋炳钊.1988.《畲族史稿》。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1988.《百越民族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

刘永华.1994.<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胜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

谢水顺、李珽.1997.《福建古代刻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谢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颜亚玉.1993.《三平史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Kenneth Dean, Zheng Zhenman,1993 “Group Initiation and Exorcistic Dance in the Xinghua Region”.

《中国傩戏·傩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民俗曲艺》第85期。

Zhuang Guotu.1993. Tea, Silver, Opium and War: The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and Western  Commercial Expansion into China in 1740-1840.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原载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第157169页。)

郑振满、刘永华《福建学者的华南区域史研究概况》.pdf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