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呂永昇「浮動的『境』——戰後香港都市移民的廟宇與節慶」講座紀要
  发布时间: 2017-07-05   信息员:   浏览次数: 227

2017624日晚,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呂永昇博士做客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發表了題為「浮動的『境』——戰後香港都市移民的廟宇與節慶」的學術講演。該演講為人文學院拔尖班系列講座。

呂老師首先從香港華人社區中「點燈」、「太公分豬肉」以及「合境平安」等概念討論中,引伸出血緣、地緣在中國華南地區作為社會組織要素的基礎性、重要性,并圍繞祠堂和社壇的相關節慶、儀式,細緻分析其背後的社會象徵和現實意義。

與大陸原居地的傳統農村生活不同,戰後大量移民遷入香港,且伴隨着半個多世紀劇烈的城市化進程,不同移民群體在香港都市中又是如何組織和維持其社會關係網絡呢?

呂老師通過對近代以來香港的潮州社群的遷住、定居歷史的走訪調查,發現傳統廟宇及其節慶活動在其社群生活中的深刻含義。潮州社群遷居香港之後,會首先僭建寮屋落腳,并將原鄉神明帶到寮屋區,形成社區性的祭祀團體。這其中,方言和乩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方言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強化了他們的內部團結與認同;乩童降神則成為他們遇到困難時尋求神明指示的途徑。與此同時,潮州社群自主組織起祭祀無祀孤魂的大型社區活動,即盂蘭節。一年一度的盂蘭節,成為潮州社群的傳統節慶活動。由於香港盂蘭節的悠久歷史,其現已列入國家非遺,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記憶。

吕博士指出,潮州社群始終處於不斷遷徙的過程中,他們的居住地從寮屋區到徙置區,再到臨時房屋,直到港英政府劃撥土地建設公屋。原有寮屋區的「境」被不斷地打散,這就是「境」的浮動。

講演最後,呂老師就香港移民社會的血緣組織問題、香港政府對寮屋區民間信仰的政策管理、移民社區「境」的文化意涵及其邊界等一系列問題,與現場的同學們進行了熱烈交流。

(文/廈門大學歷史系  鄭鵬程)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