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楊國楨_《海洋文明論與海洋中國》前言
  发布时间: 2016-11-01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63

本卷是一本研究集成式的书,其主体是20102015年间我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对海洋文明与海洋中国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一部分是在此期间所写的调研报告,此时或稍早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演讲、发言和访谈。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第一篇海洋文明论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试图从对海洋人文社会学科兴起的梳理,了解不同学科使用的概念分析的工具,在进入海洋领域后是如何调适的,为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立足历史学科,又有序地与相关学科领域实现对接、融合、互鉴,提供合适的概念和有解释力的理论工具。第二篇历史的海洋中国属于海洋史研究,切入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补充论证,既有全景式的综述,并第一次提出以海洋为本位划分中国海洋文明史的历史分期问题;又有具体个案的探讨,选取几个历史节点的典型事例,分析历史上中国的历史选择。这项研究博大精深,永远在路上,这里所做的仍是学术积累的工作,希望能为后来者前行铺路。第三篇现代新型海洋观属于当代研究,试图运用多学科科际整合的方法,从全球海洋的高度,观察海洋文明在现代的转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发展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把握长期趋势,表达新海洋观的理论建构。

作为中国海洋人文的追梦者,在苦苦寻觅多年后,在世纪之交的时间节点上与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机会相遇,是我的幸运。我敢为人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为海洋强国疾呼,先后提出海洋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的提案1998年九届一次会议第1034号提案)、关于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提案2001年九届四次会议第2220号提案)、关于尽快整合海洋管理资源统一海洋执法机制的提案2007年十届五次会议第0769号提案)、关于提升政府处理海洋事务职能的提案2007年十届五次会议第2244号提案),以及全面关注中国的海洋权利和利益2004年十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第53号)、为早日制定中国海洋基本法建言2007年十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第620号)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进入国家立法的议事日程。如何把中国人在伟大海洋实践中的文明创造提升到理论高度,是海洋文明应用研究的任务。海洋文明研究涉及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具有长时段观察手段、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优势,在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

领导的重视,学术朋友圈师友们的鼓励,是我学术追求和学术担当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得到他们的指点、支持和帮助,弥补我海洋人文知识结构的短板,激发我打通历史研究与当代研究连接的企图心,要完成它也是难以想象的。

我无法忘怀20102011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中国新海洋时代到来前的关键时刻,在南方小岛上的厦门大学为潮流涌动呐喊,掀起一股筹办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的热潮。2010116日,时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的朱之文同志和校长助理、校发展规划办主任叶世满同志来到我家,垂询学校在海洋问题上应如何有所作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我提出的整合厦门大学文科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的学术力量,建立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的设想表示赞赏,并邀我参加学校南方海洋中心筹备领导小组,共襄盛举。在21日举行的筹备组会议上,他提出视野要宽,站位要高,以服务国家需求、国家战略为目标,把海洋发展理论、海洋权益、海洋法律、海洋历史文化(包括南洋问题、台湾问题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人才培养等人文领域纳入海洋大平台的规划中。他强烈的海洋意识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气魄使我深受鼓舞,会后我在人文学院周宁院长、贺昌盛教授的协助下,三天内赶出一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暂名)的论证报告。68日,朱之文书记、叶世满校长助理又到我家,嘱咐我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建设规划。73日在海洋中心筹备组会议上,朱之文书记表示海洋人文社科研究投入少,行动快,可先启动,经费可先支持。我随后向各地朋友请教,提出建立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的请示报告。在他的持续关注下,研究中心于20111月获准成立,开始筹办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高端论坛。我把这一信息用电子邮件向海内外朋友们报告,获得广泛的回响,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局纪委书记周茂平,福建省委原书记陈明义、省委秘书长叶双瑜、副省长倪岳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林甘泉、陈高华、张海鹏、刘庆柱、陈祖武,荣誉学部委员刘楠来、张椿年、郭松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李红岩,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清华大学教授刘北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海、王思治、厐中英,首都师大教授郝春文,南开大学教授魏宏运、冯尔康,天津师大教授侯建新,武汉大学教授朱雷、胡德坤,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葛剑雄,中山大学教授陈春声、刘志伟、吴义雄,南京大学教授范金民,上海师大教授苏智良,扬州大学教授周兴国,山东大学教授陈尚胜,河北师大教授王宏斌,安徽师大教授王世华,南昌大学教授陈东有,江西师大教授方志远,福建师大教授谢必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庆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科大卫,香港校友陈佳荣,台湾中硏院海洋史中心研究员陈国栋、台南成功大学教授郑永常,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孔飞力、宋怡明,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滨下武志、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森正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宏,韩国海洋大学校国际海洋问题研究所所长郑文洙,旅美台湾学者汤锦台,不吝来信来电回复赐教,指出只要有海洋经济的存在,就一定有海洋文明的出现泱泱大国,海域辽阔,决不可没有对于中国海洋史的研究;而作为研究历史的学人,亦不可听任一些对历史研究毫无素养的人每发奇谈之论,期待有所作为,并以搭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的构想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大手笔、大部署,非翻海才、射雕手不能为今以大有为之年,复与同道恢弘志业、更创新基,令人良多感佩等语相激励,令我万分感激。这一年,我还承接了台盟福建省委会委托项目《深化海洋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信息中心委托项目《包容性发展与现代海洋发展观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朱之文书记于是年8月调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后,朱崇实校长继续予以支持,并在20111111日在厦门大学成功举办了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到的大家名宿,都是一时不二之选。我把论坛中的大家宏论编为本书的附录,意在传播那个年头我们这一群人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列,曾经共同努力过,呐喊过,让历史不要忘记这段老骥伏枥的中国故事。

人文学科成果的质量依赖学者长期的学术积累、文化自觉和个人体悟。周宁先生说过一等学问出概念,二等学问出结论,三等学问出史料的话,值得我们深思自省。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且随着时局变迁而发展变化。我们的思考有其局限性,反映那个年代的水平,打下那个年代的烙印。不改初衷的是,我们将继续努力,从中国海洋文明史的整体和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需求出发,思考继承弘扬中国海洋文化优良传统,提升国家海洋软实力的方向与方法,为建设现代海洋文明服务。

在本书交稿之际,我还要感谢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叶世满、詹心丽、社科处和人文学院以及各地师友的关心支持,还要感谢时刻在身边支持我的伴侣翁丽芳,她的聪慧她的睿智,她的坚定她的牵挂,给我奋进的力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一定会珍惜我们拥有的时光,用心呵护你、陪伴你、照顾你。本书初稿完成后,几经删削,博士生王鹏举、刘璐璐、王小东、陈辰立协助我做了修订校对工作,选修海洋史学术前沿追踪学位课程的2014年级人文学院、南海研究院的博士生,也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杨国桢

                         2015年中秋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