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学术活动  演讲纪要

李志賢教授演講「做功德:新加坡潮人善堂的救贖儀式」紀要
  发布时间: 2015-12-20   信息员:   浏览次数: 488

 东南亚华人的民间宗教与仪式传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151215日上午,厦门大学历史系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李志贤教授作了题为“做功德:新加坡潮人善堂的救赎仪式”的报告。李志贤教授为新加坡潮州人,早年研究领域为唐史,近年专向新加坡潮人社会研究。


 本次讲座,李教授以新加坡潮人善堂的救赎仪式为个案,诠释了他对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的理解。

 

 首先,李教授介绍了善堂早期的历史起源。善堂是中国古代筹办慈善活动的场所,源于地方政府、乡绅所办的慈善组织与民间宗教的结合,可追溯自唐宋之间民间的“合会”。清初,善堂的组织更严密,运作更完善,有固定的活动“堂”所和专职人员,并出现官督民办的形式。

 

    其次,李教授介绍了新加坡潮人善堂的发展脉络。宋绍兴年间(1131—1161)潮阳和平里乡民建报德堂,尊释大降为祖师。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有官办养济院、育婴堂。1916年,随着潮人在星洲的立足,潮州大吴乡民吴立声、陈四顺从吉地修德祖堂分香叻坡,创立新加坡修德善堂。进而,李教授对“做功德”的仪轨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释。


 第三,李教授对潮人善堂“做功德”的科仪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象征意义作了介绍。李教授认为潮人通过善堂“做功德”科仪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和象征意义,旨在维护家庭、家族秩序,以此把亲族的身份认同和个别角色有效秩序化和制度化。

 

 最后,李教授总结到,潮人善堂“做功德”的超度仪式根源于儒、释、道三教的救赎观、因果报应与孝道思想的融合,也是潮人葬丧礼仪的组成部分。这不单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实践或传统礼俗的体现,它的象征意义,所传递的道德价值观和所产生的教化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撰文/歷史系博士研究生李新銘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