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ENGLISH
網站首頁
中心簡介
研究人員
學術活動
出版品
研究資源
所內專區
首页  研究资源  共享资源

許齊雄『宗族意識、組織與宗教空間:海外華人的兩個案例』演講紀要
  发布时间: 2014-04-16   信息员:   浏览次数: 1126

許齊雄“宗族意識、組織與宗教空間:海外華人的兩個案例”演講紀要

  

 201443日晚七點,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許齊雄教授在人文學院320會議室作了“宗族意識、組織與宗教空間:海外華人的兩個案例”的演講,以宗族意識、組織和宗教空間為切入點,以福建南安英都洪氏和福建安溪榜頭白氏為個案,來探討對“宗族”的重新認識。

 許教授一開場提出幾個問題作為引子:“宗族”的核心是什麼?在海外的不同環境下,宗族的定義和意義是什麼?海外華人社群的“宗族”形態對於宗族研究的意義是什麼?思考這些問題,希圖能與中國學界的宗族研究,尤其是以華琛(James Watson)和鄭振滿兩位教授為代表的宗族研究中對宗族的定義進行對話。在鄭振滿教授看來,“宗族組織的存在與發展,並不取決於修譜、建祠之類的形態特徵,而是取決於祭祖活動的規模及祭祖方式的變化”。許教授希望通過他對新加坡華人的個案研究,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接著,許教授對兩個案例即在新加坡英都洪氏和榜頭白氏各自的宗族發展歷程作了詳細介紹。在他看來,英都洪氏在新加坡沒有宗族組織和祭祖活動,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宗族意識,但也只是在宗教空間(水溝館葛岸館)裏聯繫宗親,故稱其為“依附在宗教空間的宗族意識”。而在新加坡的榜頭白氏雖然早期也是通過宗教空間凝聚族人,帶有宗族性質的白氏公會處於從屬地位;但是到1970年代由於公會本身的發展和新加坡當局土地政策對宗教空間(九仙宮)所造成的危機,使得這種從屬關係發生對調,宗教空間附屬于白氏公會,呈現出與英都洪氏不同的狀態。通過這兩個案例,許教授雖然並未明確說明其結論,但其傾向于揭示海外華人研究的宗族發展形態的多樣性。

其後振滿教授提出幾個關鍵性問題:一是對宗族的認識,需要對一些關鍵詞如究竟是從社會還是文化、從組織還是觀念的角度去理解。一是關於宗族組織和宗教空間,一般來說宗族組織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特權”,而以廟宇為實體的宗教空間往往能吸收更多普通人的參與。一是對文化邏輯的追問,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式去建立宗族,其背後的文化邏輯究竟是什麼,這應當引起關注。張侃教授則追問兩個問題:一是通過個案研究,想要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一是從個案來看,在新加坡的華人仍以姓氏自我標榜,是否應當增加關注這些華人與僑鄉的關係如何維繫,是通過拜祖先還是神靈,究竟以什麼樣的模式發生聯繫。許教授認為至少從新加坡的以上兩個例子來看,海外華人可以有家族認同(identity),但不一定要有嚴格的祭祖行為。另外,將海外華人與僑鄉的聯繫進行結合研究十分必要,亦是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撰文/民間歴史文獻研究中心/董麗瓊

 

(本紀要未經演講者審定,請勿引用)


版權所有: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 地址:廈門大學南光一號樓二零四
         電話:0592-2185890 服務信箱:crlhd.amu@gmail.com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廈門大學ICP P300687